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破壁大明,重塑时代 http://www.81ht.com/read/242419.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随着朱棣丢下的一句,谁敢再出言不逊,就拔掉谁的舌头,所有囚车里的俘虏便都安静了,没人敢对这位燕王之前的狂言做出任何的回应,甚至真的有人想象起了自己家的皇帝被俘虏以后的样子。
“你不用和本王这么客气,以后你我应该会经常见面的。”朱棣对张玉说道。
张玉愣了一下。
“你以后的战场不是在太原就是在北平,本王倒是觉得你肯定会到北平,所以我们是不是会常见面呢?”朱棣进一步解释道。
“末将听从朝廷的一切安排。”
朱棣伸手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嘴角带着肯定的笑意。
说罢,二人便向马车停驻的方向走了回去。没走几步,朱棣就看见了从囚车上走下来的袁珙,他似乎在等自己。
“袁先生。”朱棣笑呵呵地走上前去。
还没等袁珙行礼,同样早已下了马车活动身子的金忠也走了过来。
每次见到金忠,都会让朱棣产生一种既视感,那种看见张玉时才会有的既视感,这两个人,都已经不在自己的夹带中了。
每次生出这种既视感时,朱棣都很有些郁闷,冥冥中有一种感觉,好像自己东西被人抢走了一般。
他倒是没有什么培养自己势力的想法,一如既往的,他目前考虑的还是充实自己的帐下人才,毕竟以后整个幽燕一带都是要自己去扛的。
“燕王殿下。”
金忠和袁珙一起行了一礼。朱棣叫人搬了几张椅子过来,四人便找了处安静一些的角落坐了下来,聊起了天。这是他们一路南下来的一个小习惯了,平时徐允恭也会加入,魏国公时不时也会过来凑凑热闹。
不过今天徐允恭已经先行一步入了京城,徐达则要换药,所以又钻回了马车里。
“殿下,之前您对张将军等人说的那番话,应该写成奏疏,呈交给陛下。”袁珙依然把自己放在了朱棣幕僚的位置,帮他思考着各种事务。
“是吗?袁先生认可本王说的那番话。”
袁珙点头,也没有看张玉,直接回道,“陛下需要给北人一个思想上的台阶,就当下来说,这个台阶让赵宋来当倒是格外的合适。”
朱棣看向张玉,“你说呢?”
张玉是很清醒的,他这样的人,在看待事物时,早就跳出了那些外在表现的桎梏,他清楚这种思想上的引导,本质上只是一种说辞而已,但这种说辞很有必要。所以他也很干脆回答道:“袁先生说的是。”
“殿下是如何想到这般说辞的?”金忠好奇的问。
“从报纸上看到了这次科考的题目,有一道题是要论述赵宋灭亡原因,这让我想了很多。”朱棣摇了摇头,对赵宋真是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这次科考的题目的确新颖,而且危险。”袁珙点评道。
“怎么个危险法?”张玉发问。
袁珙起身回了自己的囚车一趟,回来时上手多了份报纸。
“社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它是有其自身物质基础来支撑的。就像一个人,他需要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后,才能正常的活下去,要让社会保持健康的运转也是如此,那维持社会运行的衣食住行是什么呢?”
袁珙重新坐下后,念出了今天报纸上刊登的一篇文章。
金忠听完皱起了眉头,他已经看过这篇文章了,其中的角度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但在此刻袁珙将其和这次的科举联系了起来后,他登时有了新的发现。
“袁兄是想说,这是朝廷对三代之治的解读。”
朱棣顿时间也恍然大悟。
“这篇叫《社会发展历程》的社论。虽然没有提三代之治,但却在讲述一个社会群体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袁珙说道。
朱棣拿过袁珙手中的报纸,重新看起了这篇文章。
“我们可以从一些偏远的,与世隔绝的地区里,观察到很多久远时代人们生活的迹象。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技术依旧是最原始的刀耕火种,甚至一些地区依然还在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粮食产量的低下,从而使得他们的生活模式也非常原始,管理结构依然以部落氏族的方式为主。”
“这跟三代之治有关?”张玉不明所以。
“将军善于军事,应该知道,盔甲是越来越厚的,兵器是越来越重的。”袁珙说道。
张玉点头。
“这就是了,越来越厚的盔甲是从以前那些很薄的盔甲上发展出来的,越来越重的兵器也跟铁器的炼制技术有关。农业也是如此,上古先民刀耕火种,后来不断的发展,有了铁农具,有了水车,耕地的犁也在不断改变,让人用起来更省力。相应的,粮食的产量也在不断地增高。”
张玉似乎明白了些什么,“难道所谓的三代之治的生活方式,就如同那些与世隔绝的荒蛮地区一样?”
金忠不确定,“可能是上古先民的人数比较少。但正如这篇社论所说,粮食产量最大程度的决定了生活水平。既然先民的粮食产量肯定不如我们现在的高,那又如何能说明三代之治比我们当下的生活要好呢?”
朱棣恍然,“这是在对应回答这次科考的那些题目。”
袁珙点头,“写这篇文章的人,很清楚何为润物细无声,全篇文章只是在阐述一个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却一点也没有提三代之治。但只要看过这篇文章的人,就会不自觉地去思考三代之治到底该怎么实现。”
“不是圣贤之能和以德化之吗?”金忠下意识地说道。
“当一个人快饿死的时候,还会遵循道德吗?”朱棣直接说道,他的人生中,虽然不至于有挨饿这样的经历,但他见过挨饿的人是什么样的。
“就算有个别,具体的这样的人,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的能在没有食物供养,没有前景的情况下,去遵循所谓的道德吗?”袁珙补充道。
“看来父皇这是要否定三代之治了。”朱棣若有所思。
“不清楚,不明确,所以我才说这件事很敏感,也很危险,殿下不要参与进去。”袁珙做出了提醒。
四人一时间都沉默了下来,直到朱棣问道,“你们都有得体的衣物吗?特别是你。”朱棣看向了张玉,“你和你的家小这次是肯定要面圣的,至少要见我大哥。”
“谢殿下关心,臣已在路上置办了几身。”张玉拱手行礼。
“都去换一换吧,没多久我们就要入京了。”
张玉和金忠起身离开,金忠并不确定自己会不会面圣,但做好准备是必要的。
朱棣将手中的报纸递还给了袁珙。
“本来按照原本的安排,是想让先生你假死一番的,但我实在不想欺瞒父皇。”
袁珙拿着报纸的手,不自觉地用上了劲。“其实也瞒不了,当下这样最好,我的结局如何,就交给陛下吧。”
当初在山西拿下三大王后,他就非常平静地跟着朱棣的人回到了北平,接着,他收到了太子送来的信,信里的内容很简单,用词也很直白,干脆。
“对敌人的最大敬意,就是赶尽杀绝,而我选择让你活着。”
这句话已经在他的大脑里循环了很久,他从这句话里看见了嘲讽,看见了蔑视。一开始他很不甘,更不服,但聪明如他,一旦冷静了下来,就会发现自己根本不可能再做出什么威胁朝廷稳定的事来了,自己根本不配成为太子的敌人。
他很清楚,燕王能造反的契机是多么的可遇而不可求,而这个契机在当下已经不可能存在了。同时,这封信也让他对当今太子有了另一番的认知。
如果自己这次能在皇帝的手上活下来,那这位太子的帝王之气,恐怕是要比燕王高出不少。他想着。
“这次应该是我与殿下最后一次说话了。”袁珙有些释然地一笑,“回京之后,万望殿下一定要支持朝廷的任何决定,未来一切都要小心谨慎。”
“不用这么沮丧,本王打赌,这次你一定不会有事,还会跟着孤一起回北平,继续辅佐孤扫荡北元。”
朱棣面上很自信,但心里其实也不确定。不过他十分想探一探,这个大侄子究竟在自己老爹那的影响力有多深,毕竟袁珙当初想暗算自己大哥这件事,用大逆不道来形容都是轻的。如果在这样的罪行下,自己老爹还能因为大侄子的劝说,给袁珙活命的机会,那这天下以后肯定就是他的了。
“你不用和本王这么客气,以后你我应该会经常见面的。”朱棣对张玉说道。
张玉愣了一下。
“你以后的战场不是在太原就是在北平,本王倒是觉得你肯定会到北平,所以我们是不是会常见面呢?”朱棣进一步解释道。
“末将听从朝廷的一切安排。”
朱棣伸手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嘴角带着肯定的笑意。
说罢,二人便向马车停驻的方向走了回去。没走几步,朱棣就看见了从囚车上走下来的袁珙,他似乎在等自己。
“袁先生。”朱棣笑呵呵地走上前去。
还没等袁珙行礼,同样早已下了马车活动身子的金忠也走了过来。
每次见到金忠,都会让朱棣产生一种既视感,那种看见张玉时才会有的既视感,这两个人,都已经不在自己的夹带中了。
每次生出这种既视感时,朱棣都很有些郁闷,冥冥中有一种感觉,好像自己东西被人抢走了一般。
他倒是没有什么培养自己势力的想法,一如既往的,他目前考虑的还是充实自己的帐下人才,毕竟以后整个幽燕一带都是要自己去扛的。
“燕王殿下。”
金忠和袁珙一起行了一礼。朱棣叫人搬了几张椅子过来,四人便找了处安静一些的角落坐了下来,聊起了天。这是他们一路南下来的一个小习惯了,平时徐允恭也会加入,魏国公时不时也会过来凑凑热闹。
不过今天徐允恭已经先行一步入了京城,徐达则要换药,所以又钻回了马车里。
“殿下,之前您对张将军等人说的那番话,应该写成奏疏,呈交给陛下。”袁珙依然把自己放在了朱棣幕僚的位置,帮他思考着各种事务。
“是吗?袁先生认可本王说的那番话。”
袁珙点头,也没有看张玉,直接回道,“陛下需要给北人一个思想上的台阶,就当下来说,这个台阶让赵宋来当倒是格外的合适。”
朱棣看向张玉,“你说呢?”
张玉是很清醒的,他这样的人,在看待事物时,早就跳出了那些外在表现的桎梏,他清楚这种思想上的引导,本质上只是一种说辞而已,但这种说辞很有必要。所以他也很干脆回答道:“袁先生说的是。”
“殿下是如何想到这般说辞的?”金忠好奇的问。
“从报纸上看到了这次科考的题目,有一道题是要论述赵宋灭亡原因,这让我想了很多。”朱棣摇了摇头,对赵宋真是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这次科考的题目的确新颖,而且危险。”袁珙点评道。
“怎么个危险法?”张玉发问。
袁珙起身回了自己的囚车一趟,回来时上手多了份报纸。
“社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它是有其自身物质基础来支撑的。就像一个人,他需要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后,才能正常的活下去,要让社会保持健康的运转也是如此,那维持社会运行的衣食住行是什么呢?”
袁珙重新坐下后,念出了今天报纸上刊登的一篇文章。
金忠听完皱起了眉头,他已经看过这篇文章了,其中的角度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但在此刻袁珙将其和这次的科举联系了起来后,他登时有了新的发现。
“袁兄是想说,这是朝廷对三代之治的解读。”
朱棣顿时间也恍然大悟。
“这篇叫《社会发展历程》的社论。虽然没有提三代之治,但却在讲述一个社会群体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袁珙说道。
朱棣拿过袁珙手中的报纸,重新看起了这篇文章。
“我们可以从一些偏远的,与世隔绝的地区里,观察到很多久远时代人们生活的迹象。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技术依旧是最原始的刀耕火种,甚至一些地区依然还在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粮食产量的低下,从而使得他们的生活模式也非常原始,管理结构依然以部落氏族的方式为主。”
“这跟三代之治有关?”张玉不明所以。
“将军善于军事,应该知道,盔甲是越来越厚的,兵器是越来越重的。”袁珙说道。
张玉点头。
“这就是了,越来越厚的盔甲是从以前那些很薄的盔甲上发展出来的,越来越重的兵器也跟铁器的炼制技术有关。农业也是如此,上古先民刀耕火种,后来不断的发展,有了铁农具,有了水车,耕地的犁也在不断改变,让人用起来更省力。相应的,粮食的产量也在不断地增高。”
张玉似乎明白了些什么,“难道所谓的三代之治的生活方式,就如同那些与世隔绝的荒蛮地区一样?”
金忠不确定,“可能是上古先民的人数比较少。但正如这篇社论所说,粮食产量最大程度的决定了生活水平。既然先民的粮食产量肯定不如我们现在的高,那又如何能说明三代之治比我们当下的生活要好呢?”
朱棣恍然,“这是在对应回答这次科考的那些题目。”
袁珙点头,“写这篇文章的人,很清楚何为润物细无声,全篇文章只是在阐述一个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却一点也没有提三代之治。但只要看过这篇文章的人,就会不自觉地去思考三代之治到底该怎么实现。”
“不是圣贤之能和以德化之吗?”金忠下意识地说道。
“当一个人快饿死的时候,还会遵循道德吗?”朱棣直接说道,他的人生中,虽然不至于有挨饿这样的经历,但他见过挨饿的人是什么样的。
“就算有个别,具体的这样的人,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的能在没有食物供养,没有前景的情况下,去遵循所谓的道德吗?”袁珙补充道。
“看来父皇这是要否定三代之治了。”朱棣若有所思。
“不清楚,不明确,所以我才说这件事很敏感,也很危险,殿下不要参与进去。”袁珙做出了提醒。
四人一时间都沉默了下来,直到朱棣问道,“你们都有得体的衣物吗?特别是你。”朱棣看向了张玉,“你和你的家小这次是肯定要面圣的,至少要见我大哥。”
“谢殿下关心,臣已在路上置办了几身。”张玉拱手行礼。
“都去换一换吧,没多久我们就要入京了。”
张玉和金忠起身离开,金忠并不确定自己会不会面圣,但做好准备是必要的。
朱棣将手中的报纸递还给了袁珙。
“本来按照原本的安排,是想让先生你假死一番的,但我实在不想欺瞒父皇。”
袁珙拿着报纸的手,不自觉地用上了劲。“其实也瞒不了,当下这样最好,我的结局如何,就交给陛下吧。”
当初在山西拿下三大王后,他就非常平静地跟着朱棣的人回到了北平,接着,他收到了太子送来的信,信里的内容很简单,用词也很直白,干脆。
“对敌人的最大敬意,就是赶尽杀绝,而我选择让你活着。”
这句话已经在他的大脑里循环了很久,他从这句话里看见了嘲讽,看见了蔑视。一开始他很不甘,更不服,但聪明如他,一旦冷静了下来,就会发现自己根本不可能再做出什么威胁朝廷稳定的事来了,自己根本不配成为太子的敌人。
他很清楚,燕王能造反的契机是多么的可遇而不可求,而这个契机在当下已经不可能存在了。同时,这封信也让他对当今太子有了另一番的认知。
如果自己这次能在皇帝的手上活下来,那这位太子的帝王之气,恐怕是要比燕王高出不少。他想着。
“这次应该是我与殿下最后一次说话了。”袁珙有些释然地一笑,“回京之后,万望殿下一定要支持朝廷的任何决定,未来一切都要小心谨慎。”
“不用这么沮丧,本王打赌,这次你一定不会有事,还会跟着孤一起回北平,继续辅佐孤扫荡北元。”
朱棣面上很自信,但心里其实也不确定。不过他十分想探一探,这个大侄子究竟在自己老爹那的影响力有多深,毕竟袁珙当初想暗算自己大哥这件事,用大逆不道来形容都是轻的。如果在这样的罪行下,自己老爹还能因为大侄子的劝说,给袁珙活命的机会,那这天下以后肯定就是他的了。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破壁大明,重塑时代最新章节 http://www.81ht.com/read/242419.html ,欢迎收藏!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