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朕真的不务正业 http://www.81ht.com/read/231358.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潞王殿下,最近一直忙着跟熊廷弼把人拉到了街上游街。”冯保面色还算平静的俯首说道。
朱翊钧疑惑的说道:“就只是游街吗?他现在这么老实了吗?”
“陛下,这个…”冯保低声说道:“殿下,弄了一百多辆车,上面挂了八百多人,每天游一次,以陈绳为首的死囚要游两遍。”
声势浩大的游街活动,专门划定了时间和街道,进行周期性的游街,目的就是为了震慑宵小,有些事儿干了,就会被朱翊镠如此对待。
“虽然听起来很过分,当然也确实很过分,但是对于潞王而言,这不算太过于出格。”朱翊钧锐评潞王的行为,给出了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
这件事非常过分,但放在一个没人能够约束,也不太能克制自己的绝对自由人——潞王身上,似乎也不算太过分。
“去一封信,就给潞王写一个问号。”朱翊钧决定去封信,看看潞王殿下是不是在偷偷的给朱翊钧憋了个大的。
“臣遵…”
“陛下,京师急报!”一个小黄门一个门槛摔之后,将京师送来的奏疏,呈送御前。
朱翊钧打开奏疏看了两眼,瞪大了眼睛看着冯保说道:“潞王,真的是搞出了好大的动静啊。”
这一次朱翊钧承认,潞王搞的动静真的挺大。
冯保还没领旨,潞王在京师胡作非为,又让百官们忍无可忍无计可施,请求皇帝回京的奏疏就已经到了御前,皇帝闲的没事南巡个屁,回家把这王爷关进潞王府里,永远不要放出来了!
朱翊钧手中这本奏疏是礼部尚书沈鲤、兵部尚书曾省吾发来的,沈鲤痛斥了潞王的行为,不过也是信实奏闻,不偏不倚的将潞王干的事儿,明明白白的告诉了皇帝陛下。
沈鲤是个骨鲠正臣,和曾省吾一样的极端保守派,虽然联名奏疏对潞王的行径,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否定,但是奏疏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沈鲤、曾省吾没有请陛下回去的意思。
话里话外的意思,让陛下往京师下个圣旨,训诫一二就足够了,怎么着也要做做样子,给天下群臣看看,也就是说,即便是在极端保守派的沈鲤和曾省吾眼里,潞王做的还不算太过分。
过于严厉的斥责只会引起潞王的逆反心理,让潞王更加变本加厉,两位保守派的意见是:差不多得了。
事情倒也是简单,朱翊镠在京师胡闹,一些翰林院的翰林们就看不下去了,联合了士林中诸多笔正,开始撰写文章批评朱翊镠的出格行为,本来翰林们的想法是我制造舆论风力,让你朱翊镠投鼠忌器,不敢太过于过分。
这也算是老招数了,大明国朝的传统。
朱翊镠哪里受过委屈?朱翊镠更不要什么面子,他连春秋史断都不用顾忌,他也没干什么太出格的事儿,他就是把翰林院所有的翰林给扔进了北镇抚司,还是觉得不解气,又送到了西山煤局干活去了。
专门找了宦官、缇骑看着,甚至自己亲自前去,这些翰林,每天干不够活儿,统统不能吃饭。
人在饿的时候,就只有饥饿这一个烦恼了。
这些个御史言官们,终于忍不住,要连章上奏解救这些翰林的时候,朱翊镠下了令,说:现在这些翰林们还是地面劳动,再有人逼逼赖赖,就把翰林们送地下作业去,这劳动惩罚,只有等皇帝陛下回京后,才会解除,且等着吧。
御史言官是大明皇帝的耳目之臣,过分针对,容易伤到骨鲠正气,也容易让言路堵塞,朱翊镠也不为难这些个御史言官,他为难翰林,你越救,我就越为难他们。
这些个读了一辈子书的老学究们,哪里受过这份罪?这一番折腾直接要了半条命,再胡说八道,真的把潞王惹毛了,整条命都没了。
朱翊镠就是不肯松口,不肯放翰林们回去,干不完就是不给吃饭,闹出了好大的动静来,士林骂又不敢骂,反抗也无法反抗,因为这些翰林真的到井下,真的会死,而潞王殿下,根本不在乎他们的死活。
事情就尬在这里,所以百官们只能请陛下回京,让潞王收了神通。
“哈哈哈,李幼滋上奏说,他就没见过这么混的主儿。”朱翊钧笑容满面。
恶贯满盈朱翊镠,确实混蛋了点儿,但作为对照组,力度正正好,懵逼不伤脑。
“陛下,这圣旨…”冯保询问圣意,这么多年了,冯保揣摩圣意的本事基本已经丧失了,陛下有话直说,所以冯保不用猜。
“还写个问号。”朱翊钧笑着说道:“非常普通。”
朱翊钧认为潞王做的还不够过分,多大点事儿,就吵到皇帝面前来,根本没什么必要。
大明皇帝南巡也是休假,但有些京堂处置不了,或者需要皇帝亲自过问的奏疏,还会送到大明皇帝的手里。
朱翊钧打开了绥远总督潘季驯的奏疏,这本奏疏由潘季驯和忠顺夫人一起上奏朝廷。
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是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总纲常,一直沿用到新世纪,依旧是这个思路。
潘季驯手下有一个循吏,名叫刘东星,隆庆二年进士,一直跟着潘季驯学治水之事,在民间走访的时候,刘东星发现了一种现象,绥远地方的垦荒方式有大问题。
燕家塔,处于黄土高坡的一个山寨,这个地方的确是穷山恶水,整个燕家塔一共才一千七百亩地,甚至养活不了一个村的人,需要雁行到河套平原去种地垦荒,燕家塔的耕地少,主要是因为地形,田亩都是东一块、西一块,都在黄土高坡的沟渠边,七沟八梁一面坡,一道山梁一道关。
而且因为常年采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土地贫瘠,一亩地也就一百多斤粮食,又因为天象恶劣,小冰川气候的影响,十年九旱,人畜用水紧张,但一旦下雨,就是黄泥水冲散所有庄稼,颗粒无收。
这种情况终于在大明开始开采胜州煤矿开始改变,燕家塔人终于不再入山伐木,用上煤炭之后,燕家塔人勤劳的一面开始展现,治沟平地、修渠储水、沿土坡上修建层层梯田,而且在梯田上修建了圩墙,让水的冲击力减少,减少泥沙流失。
改造是极为成功的,亩产从每年一百多斤,提升到了两百多斤,田亩也从一千七百亩增长到了四千多亩,而且土地流失在减缓。
燕家塔世世代代的雁行生活,终于在这一代结束。
燕家塔的开荒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时候,有些地方,盲目学习燕家塔的经验,开始垦荒,但很多都是盲目的,砍伐树木也就罢了,绥远就那么点人,伐木又不是主要营生,能砍多少?
问题出在了垦荒的办法上,一部分的地区直接秋冬放火烧山。
放火烧山这种绝户的行径,一定会加大水土流失,到时候,黄河下游就会非常危险了。
而且随着黄河的解冻,凌汛的日子如期而至,潘季驯希望下游做好准备,防止黄河大堤溃堤之事的发生。
黄河是地上河,河床高于地面,一旦溃堤,其后果不堪设想。
同样,绥远方面制定了入山时令,禁止一切放火烧山的行为,绥远人口稀薄,采伐树木采伐不了多少,但是放火烧山那烧起来,是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禁止任何火种进山,山上一把火,煤窑挖五年,而且还专门设立了巡检司,盘查入山之人,防止出现火种。
刘东星也前往了开封,擅长治水的他,要和凌云翼一起,防止溃堤的事情发生。
凌汛,是黄河春天特有的灾情,就是黄河表面有冰层,春天时候,破裂成块,冰下水带着冰块前进,一旦遇到了比较狭窄的地方,冰层会堆积,对黄河大堤造成毁灭性的伤害,而泥沙一定会加剧凌汛的威力。
狭窄河道,本来上层冰块堵,下层泥沙堵,堤坝溃堤的风险就会急剧加大。
而黄河大堤一旦决堤,就是惨绝人寰的悲剧,一次溃堤,至少数十万人受灾,动辄十数万人因为溃堤而亡,因为不仅仅是淹没的灾害,还有瘟疫的泛滥。
潘季驯去绥远,就是为了治理黄河。
“将奏疏下章河南,凌部堂那边有准备吗?”朱翊钧看完了潘季驯的奏疏,看向了冯保询问,凌云翼有没有做好准备。
冯保赶忙俯首说道:“陛下,河南有四个工兵团营,在开封到嘉峪关驰道修建之前,不会离开黄河大堤的。”
凌云翼的斗争经验十分丰富,有人想用黄河做文章,凌云翼真的会在死之前,把为非作歹之人,全家塞进麻袋里扔进黄河里沉河。
反正凌云翼早就没什么好名声了,两广和山东除外。
“那就好。”朱翊钧这才安心了一些。
自从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杜充这个二臣贼子掘开了黄河,意图阻挡金兵南下,黄河将整个开封都给淹了,之后黄河夺淮入海,以至于膏腴之地的淮河流域都变成了一片泽国,等到孟珙带领南宋军兵,和蒙古人一起攻灭金国,再次回到开封祭祀北宋皇陵的时候,整个中原都是满目疮痍,残破不堪。
昔日所有的繁华都做了土。
这是真正的国殇,凌云翼到了河南就在防备有人打黄河的主意,河南势要豪右们反对新政,反对清丈、反对官厂,但也不太敢用黄河作为斗争的手段,水火无情,黄河真的决了堤,本地的势要豪右也是受害者。
凌云翼是流官,他终究是要离开的,但留下的烂摊子,本地势要豪右只能自食恶果。
所以凌云翼的工兵团营在修缮黄河大堤,这件事也是河南地面所有人的共识。
云南方面,对东吁的进攻进入了修整期,地面进攻虽然停止,但沿海的进攻仍在继续,给了东吁极大的压力,虽然东吁一再宣传歼敌一亿,优势在我,但被打破了东吁城的莽应里,现在说的话,已经没人相信了,他举步维艰,正在被手下逼宫。
莽应里只能答应,不答应手下真的会把他做掉送他去见父亲莽应龙。
莽应里请求和大明和解,并且亲自到大明朝贡,以期大明息怒。
“莽应里这个混账小子,他不知道一个道理,他可以决定战争开始,但永远无法决定战争以什么样的结局结束,他想和谈就和谈的吗?云南那些磨刀霍霍的军爷们,可是等着挣军功,建功立业呢,朕怎么答应他和谈?云南地面军兵怎么看朕?”朱翊钧朱批了云南巡抚刘世曾。
刘世曾是个文官,不喜欢打打杀杀,他是西南方面的主和派,但就是如此温和的主和派,刘世曾对这场已经持续了三年的战争,就一个态度,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
西南从国初洪武年间,黔宁王沐英攻伐麓川,打了两百多年,该做个了断了,只有彻底攻灭东吁,才能解决西南反反复复造反的土司、宣慰司。
云贵川黔都有土司存在,这些土司和西南方面的宣慰司、蛮族时常联袂,只有攻灭东吁,进行王化,西南方面才能彻底安宁,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南部、湖广西南地方的土司,才会真正的老实下来,接受改土归流。
刘世曾希望朝廷支持西南对东吁作战,现在西南不需要腹地粮草支援,皇帝就出赏银当榜一就行,剩下的,云南地方自己就可以保证自给自足。
申时行上了本非常有趣的奏疏。
大明现在有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那就是:既然大明皇帝老是说,民为邦本,为什么大明的军队不直接听命于万民,而是听命于皇帝呢?
这个问题没人敢问皇帝,也没人敢问戚帅,以至于当事人无法回答,申时行作为天上人的一员,也不敢问这个问题,张居正都不敢的事儿,申时行就更不敢了。
但最近松江府有个典型的例子,让这个问题有了结果。
松江镇水师一共额员十万三千人,去年在武装巡游的路上,有三名水师军兵,不幸去世。
一个是狂风骤浪突如其来,帆面无法收起,水师军兵为了爬上桅杆,将缠绕到一起的绳索解开,不幸落水被卷走;
一个是因为触礁,船舱底部漏水,军兵冒着生命危险关闭了水密舱,把自己关到了水密舱里;
最后一名军兵则是在对马岛和倭寇发生冲突时阵亡。
这三位军兵都上了忠勇祠,朝廷按制度给了抚恤。
但是问题出现了,朝廷抚恤加上三位军兵领俸禄攒下来的钱,超过了一百银,一百银已经是个极大的数目了,到底交给谁成为了问题。
这三名军兵,都有孩子,不过最大的也才七岁,最小的只有三岁。
遗孀、叔叔、伯伯、舅舅甚至包括他们宗族的族长,都到松江镇索要这笔遗产。
本来按照惯例,给遗孀,立个贞节牌坊,将孩子养大,这是大明一贯以来的做法,但是在松江府这个白银严重堰塞的地方,遗孀并不想立贞节牌坊,因为都还年轻二十多岁,不想守一辈子寡,也可以再嫁。
按制,不立贞节牌坊,遗孀就可能再嫁,当真是王谦说的那样,睡你的婆娘,打你的儿子,花你的抚恤金。
本来按制度,应该交给叔叔伯伯,没有叔伯就交给舅舅,没有亲朋就交给族长。
但申时行很快就阻止了这个行为,给了遗孀,孩子顶多挨点打,给了这亲属家眷,孩子恐怕活不到成丁,继承遗产的那一天,吃绝户这种事不要太常见了。
衙门可能黑掉几顿酒席,但这宗族、亲戚们大约会给孩子摆一桌酒席。
松江镇水师十万三千人、京营十万锐卒、大明两百万军兵、十二万工兵团营工兵,都在看着,一个闹不好,可能是军心动荡的大事。
为此,申时行想了个办法,大明军镇、地方、会同馆驿三方共同签署一份合同,冻结存款至孩子成丁,按年限付息。
若是遗孀不肯立贞节牌坊,在孩子还未长大之前,所有孩子的花销都要核销,由会同馆驿审计,若是不肯核销也没关系,孩子成丁后,如数给付,至于怎么分配,就自己去商量也行。
申时行这算是不是办法的办法了,但这个办法一推出去,最大的敌人,居然是闻风而动的亲戚们!
甚至是有一军兵的遗孀孩子的母亲,直接把孩子扔到了松江府衙门里,说既然朝廷克扣了孩子父亲的抚恤,那孩子朝廷来养吧!
在遗孀看来,这就是大明朝廷在克扣抚恤。
其他亲戚们见状,把一共七个孩子,送进了衙门里,让衙门去养。
申时行面对着牺牲军兵亲戚们送来的孩子,一时间有点抓瞎,急的焦头烂额,但很快,申时行意识到,这是个好主意啊,衙门来养,也不是不行!
对于朝廷而言,军兵遗产那点钱不值一提,就现在的华亭、青浦、上海、浦东驰道,申时行想要,他只需要动动手,多的不敢说,几万两银子轻轻松松,而且全都是合理损耗,海瑞这把神剑都砍不倒他的那种合理。
对于朝廷而言,照章办事才最重要。
但对于这些个亲戚们而言,一百银,足够他们打的头破血流了,为了三分地亲兄弟打架活活打死的案子,申时行都碰到过。
既然都不肯养,那就朝廷来养!
申时行说干就干,直接在松江镇水师大营的金泽园,弄了八百亩地,筹建抚恤院,专门抚养忠勇遗孤,而且三级讲武学堂也在筹划之中,并且还专门给这三家孩子找了养父母,都是同生共死的袍泽,只从水师大营遴选。
申时行上奏,请朝廷恩准忠勇抚恤院的筹建,并且希望朝廷能给予一些支持,比如这种母亲仍然健在,但放弃抚养,由朝廷抚养,是不是合乎律法。
朱翊钧一边朱批,一边开口说道:“从内帑拨三十万银,专门用于此事,到时候,给朕也立块碑,放在抚恤院的大门口,他申时行想吃独食?想得美,他松江府是有钱,但朕坐拥江山,也不差钱!”
“建!松江府要建,五大市舶司也要建,京营也要建!军兵牺牲了,家人不愿意养孩子,可以,全都给朕送来,朕来养!”
“律法?朕就是王法!”
朱翊钧的话虽然平静,但冯保听出了陛下心里的怨气,对孩子母亲有怨气,对这些奔着吃绝户、犄角旮旯里蹦出来的亲戚有怨气,而且这股怨气很大很大。
能上忠勇祠的军兵,哪个不是为了保护大明舍生忘死?结果在保护大明的时候不幸牺牲了,身后事却是一地狼藉,朱翊钧不允许这样的事儿发生,孩子娘不肯养,他来养!
张居正上一次就谈到过这个问题,当积累财富在大明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变成最重要的事儿之时,道德规范也会随之而改变,律法的完善和制度的建设也要紧跟这种变化。
现在申时行践行了这个道理,金钱对人的异化正在体现,至少这三位的遗孀,不想守寡,不想守寡也可以,个人自由,但忠勇遗孤必须健健康康长大,否则谁还愿意在战场上为别人拼命?
“陛下,这要是忠勇遗孀愿意跟着孩子一起到抚恤院,朝廷是不是也该恩准?”冯保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哪怕是遗孀愿意立贞节牌坊,这些遗孀、遗孤们,就不会受欺负了吗?一定会受欺负。
没有爹的孩子,就会被人欺负,从小欺负到大。
“你的这个想法很好,一体恩准。”朱翊钧十分肯定的点头说道。
冯保说的很对,具体问题具体看待,这三个女子,不肯立贞节牌坊,或许是那座牌坊根本保护不了母亲和孩子,所以才如此拒绝了。
那么现在这个抚恤院的制度,当然也允许亲娘带自己的亲生孩子。
申时行的制度设计里,也不是养一辈子,当孩子长大成丁之后,就会带走抚恤金离开,等同于说类似于大院一样的存在,这肯定会加剧军队的近亲繁殖,可大明的军户本就是世袭的,所以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朝廷的花销并不会很大,就抚恤院这些孩子母亲,吃的用的,教育投入,林林总总加起来,都没有那八百亩地的地价贵。
“下章户部,拿出一个具体的章程来,把各种问题都考虑进去。”朱翊钧让奏疏发回京堂廷议完善。
申时行这个办法,解释了那个问题,为什么大明军要听大明皇帝的,同样也解释了人为何是个群居动物。
有组织有领导的万民,才是万夫一力天下无敌,没有组织的万民,不过是乌合之众,一盘散沙。
“这本奏疏给镠儿送去,把这个言官扔到西山煤局干三个月的活儿,估计以后,他就说不出这样的话来了,作为国朝御史,国朝养他,不是为了让他胡说八道的。”朱翊钧拿出一本奏疏扔给了冯保。
这本奏疏,主要内容是:黄河在开封转了个弯儿,去了徐州,在徐州南下,在洪泽湖与淮河合流入海,既给淮河流域造成了困扰,也给运河造成了难题,在洪泽湖积蓄清水冲刷河床才能维持淮河出海,不至于成为地上河。
这种现状之下,那为何不直接把黄河的水道归故呢?
这条提出‘回河东流、两难自解’的御史,还为自己天才般的计划沾沾自喜。
朱翊钧直接把他扔进了西山煤局干活去了,朱翊镠先干的,大明皇帝再干,就变得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朱翊镠没有被训斥,皇帝反而加入了劳动训诫贱儒的行列。
大明皇帝也干了!
想法是很好的,但它不现实,从很早的时候,大约在金国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有这个想法了,既然当年杜充把堤坝扒开,让黄河改道了,那现在,是不是可以把旧河道收拾收拾,让黄河归故?
元顺帝:啊对对对,多简单啊,我修个黄河大堤都修出了一块一只眼的石头人来,你修!大胆的修!
回河东流,看起来很美好的设想,但在现在,就跟给太平洋加个盖一样困难,让黄河归故,即便是搞定了一切,到了实践的时候,需要一百三十万民夫,干整整十年,才有可能成功,还只是有可能。
工程量过于庞大了,破坏的时候,可能只需要几百民夫日夜挖掘几日,就能做成,可是建设的时候,那就是世纪难题。
这御史有一种没有劳动过的愚蠢,朱翊钧对症下药,让他滚去干活了,干几个月的活儿,就老实了。
“这个,就不要建了吧。”朱翊钧拿着一本奏疏看了半天,有点犹豫。
应天巡抚李乐,请命将一个长达两个世纪烂尾工程修完,那就是洪武七年开始修建的阅江楼,为了这个楼,朱元璋还专门写了两篇文章,《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但最后阅江楼就修了个地基,就因为太费钱了被朱元璋喊停了。
李乐的意思是在这个地基之上,把阅江楼修完,顺便把正衙钟鼓楼也建了。
奇观误国。
朱翊钧疑惑的说道:“就只是游街吗?他现在这么老实了吗?”
“陛下,这个…”冯保低声说道:“殿下,弄了一百多辆车,上面挂了八百多人,每天游一次,以陈绳为首的死囚要游两遍。”
声势浩大的游街活动,专门划定了时间和街道,进行周期性的游街,目的就是为了震慑宵小,有些事儿干了,就会被朱翊镠如此对待。
“虽然听起来很过分,当然也确实很过分,但是对于潞王而言,这不算太过于出格。”朱翊钧锐评潞王的行为,给出了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
这件事非常过分,但放在一个没人能够约束,也不太能克制自己的绝对自由人——潞王身上,似乎也不算太过分。
“去一封信,就给潞王写一个问号。”朱翊钧决定去封信,看看潞王殿下是不是在偷偷的给朱翊钧憋了个大的。
“臣遵…”
“陛下,京师急报!”一个小黄门一个门槛摔之后,将京师送来的奏疏,呈送御前。
朱翊钧打开奏疏看了两眼,瞪大了眼睛看着冯保说道:“潞王,真的是搞出了好大的动静啊。”
这一次朱翊钧承认,潞王搞的动静真的挺大。
冯保还没领旨,潞王在京师胡作非为,又让百官们忍无可忍无计可施,请求皇帝回京的奏疏就已经到了御前,皇帝闲的没事南巡个屁,回家把这王爷关进潞王府里,永远不要放出来了!
朱翊钧手中这本奏疏是礼部尚书沈鲤、兵部尚书曾省吾发来的,沈鲤痛斥了潞王的行为,不过也是信实奏闻,不偏不倚的将潞王干的事儿,明明白白的告诉了皇帝陛下。
沈鲤是个骨鲠正臣,和曾省吾一样的极端保守派,虽然联名奏疏对潞王的行径,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否定,但是奏疏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沈鲤、曾省吾没有请陛下回去的意思。
话里话外的意思,让陛下往京师下个圣旨,训诫一二就足够了,怎么着也要做做样子,给天下群臣看看,也就是说,即便是在极端保守派的沈鲤和曾省吾眼里,潞王做的还不算太过分。
过于严厉的斥责只会引起潞王的逆反心理,让潞王更加变本加厉,两位保守派的意见是:差不多得了。
事情倒也是简单,朱翊镠在京师胡闹,一些翰林院的翰林们就看不下去了,联合了士林中诸多笔正,开始撰写文章批评朱翊镠的出格行为,本来翰林们的想法是我制造舆论风力,让你朱翊镠投鼠忌器,不敢太过于过分。
这也算是老招数了,大明国朝的传统。
朱翊镠哪里受过委屈?朱翊镠更不要什么面子,他连春秋史断都不用顾忌,他也没干什么太出格的事儿,他就是把翰林院所有的翰林给扔进了北镇抚司,还是觉得不解气,又送到了西山煤局干活去了。
专门找了宦官、缇骑看着,甚至自己亲自前去,这些翰林,每天干不够活儿,统统不能吃饭。
人在饿的时候,就只有饥饿这一个烦恼了。
这些个御史言官们,终于忍不住,要连章上奏解救这些翰林的时候,朱翊镠下了令,说:现在这些翰林们还是地面劳动,再有人逼逼赖赖,就把翰林们送地下作业去,这劳动惩罚,只有等皇帝陛下回京后,才会解除,且等着吧。
御史言官是大明皇帝的耳目之臣,过分针对,容易伤到骨鲠正气,也容易让言路堵塞,朱翊镠也不为难这些个御史言官,他为难翰林,你越救,我就越为难他们。
这些个读了一辈子书的老学究们,哪里受过这份罪?这一番折腾直接要了半条命,再胡说八道,真的把潞王惹毛了,整条命都没了。
朱翊镠就是不肯松口,不肯放翰林们回去,干不完就是不给吃饭,闹出了好大的动静来,士林骂又不敢骂,反抗也无法反抗,因为这些翰林真的到井下,真的会死,而潞王殿下,根本不在乎他们的死活。
事情就尬在这里,所以百官们只能请陛下回京,让潞王收了神通。
“哈哈哈,李幼滋上奏说,他就没见过这么混的主儿。”朱翊钧笑容满面。
恶贯满盈朱翊镠,确实混蛋了点儿,但作为对照组,力度正正好,懵逼不伤脑。
“陛下,这圣旨…”冯保询问圣意,这么多年了,冯保揣摩圣意的本事基本已经丧失了,陛下有话直说,所以冯保不用猜。
“还写个问号。”朱翊钧笑着说道:“非常普通。”
朱翊钧认为潞王做的还不够过分,多大点事儿,就吵到皇帝面前来,根本没什么必要。
大明皇帝南巡也是休假,但有些京堂处置不了,或者需要皇帝亲自过问的奏疏,还会送到大明皇帝的手里。
朱翊钧打开了绥远总督潘季驯的奏疏,这本奏疏由潘季驯和忠顺夫人一起上奏朝廷。
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是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总纲常,一直沿用到新世纪,依旧是这个思路。
潘季驯手下有一个循吏,名叫刘东星,隆庆二年进士,一直跟着潘季驯学治水之事,在民间走访的时候,刘东星发现了一种现象,绥远地方的垦荒方式有大问题。
燕家塔,处于黄土高坡的一个山寨,这个地方的确是穷山恶水,整个燕家塔一共才一千七百亩地,甚至养活不了一个村的人,需要雁行到河套平原去种地垦荒,燕家塔的耕地少,主要是因为地形,田亩都是东一块、西一块,都在黄土高坡的沟渠边,七沟八梁一面坡,一道山梁一道关。
而且因为常年采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土地贫瘠,一亩地也就一百多斤粮食,又因为天象恶劣,小冰川气候的影响,十年九旱,人畜用水紧张,但一旦下雨,就是黄泥水冲散所有庄稼,颗粒无收。
这种情况终于在大明开始开采胜州煤矿开始改变,燕家塔人终于不再入山伐木,用上煤炭之后,燕家塔人勤劳的一面开始展现,治沟平地、修渠储水、沿土坡上修建层层梯田,而且在梯田上修建了圩墙,让水的冲击力减少,减少泥沙流失。
改造是极为成功的,亩产从每年一百多斤,提升到了两百多斤,田亩也从一千七百亩增长到了四千多亩,而且土地流失在减缓。
燕家塔世世代代的雁行生活,终于在这一代结束。
燕家塔的开荒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时候,有些地方,盲目学习燕家塔的经验,开始垦荒,但很多都是盲目的,砍伐树木也就罢了,绥远就那么点人,伐木又不是主要营生,能砍多少?
问题出在了垦荒的办法上,一部分的地区直接秋冬放火烧山。
放火烧山这种绝户的行径,一定会加大水土流失,到时候,黄河下游就会非常危险了。
而且随着黄河的解冻,凌汛的日子如期而至,潘季驯希望下游做好准备,防止黄河大堤溃堤之事的发生。
黄河是地上河,河床高于地面,一旦溃堤,其后果不堪设想。
同样,绥远方面制定了入山时令,禁止一切放火烧山的行为,绥远人口稀薄,采伐树木采伐不了多少,但是放火烧山那烧起来,是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禁止任何火种进山,山上一把火,煤窑挖五年,而且还专门设立了巡检司,盘查入山之人,防止出现火种。
刘东星也前往了开封,擅长治水的他,要和凌云翼一起,防止溃堤的事情发生。
凌汛,是黄河春天特有的灾情,就是黄河表面有冰层,春天时候,破裂成块,冰下水带着冰块前进,一旦遇到了比较狭窄的地方,冰层会堆积,对黄河大堤造成毁灭性的伤害,而泥沙一定会加剧凌汛的威力。
狭窄河道,本来上层冰块堵,下层泥沙堵,堤坝溃堤的风险就会急剧加大。
而黄河大堤一旦决堤,就是惨绝人寰的悲剧,一次溃堤,至少数十万人受灾,动辄十数万人因为溃堤而亡,因为不仅仅是淹没的灾害,还有瘟疫的泛滥。
潘季驯去绥远,就是为了治理黄河。
“将奏疏下章河南,凌部堂那边有准备吗?”朱翊钧看完了潘季驯的奏疏,看向了冯保询问,凌云翼有没有做好准备。
冯保赶忙俯首说道:“陛下,河南有四个工兵团营,在开封到嘉峪关驰道修建之前,不会离开黄河大堤的。”
凌云翼的斗争经验十分丰富,有人想用黄河做文章,凌云翼真的会在死之前,把为非作歹之人,全家塞进麻袋里扔进黄河里沉河。
反正凌云翼早就没什么好名声了,两广和山东除外。
“那就好。”朱翊钧这才安心了一些。
自从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杜充这个二臣贼子掘开了黄河,意图阻挡金兵南下,黄河将整个开封都给淹了,之后黄河夺淮入海,以至于膏腴之地的淮河流域都变成了一片泽国,等到孟珙带领南宋军兵,和蒙古人一起攻灭金国,再次回到开封祭祀北宋皇陵的时候,整个中原都是满目疮痍,残破不堪。
昔日所有的繁华都做了土。
这是真正的国殇,凌云翼到了河南就在防备有人打黄河的主意,河南势要豪右们反对新政,反对清丈、反对官厂,但也不太敢用黄河作为斗争的手段,水火无情,黄河真的决了堤,本地的势要豪右也是受害者。
凌云翼是流官,他终究是要离开的,但留下的烂摊子,本地势要豪右只能自食恶果。
所以凌云翼的工兵团营在修缮黄河大堤,这件事也是河南地面所有人的共识。
云南方面,对东吁的进攻进入了修整期,地面进攻虽然停止,但沿海的进攻仍在继续,给了东吁极大的压力,虽然东吁一再宣传歼敌一亿,优势在我,但被打破了东吁城的莽应里,现在说的话,已经没人相信了,他举步维艰,正在被手下逼宫。
莽应里只能答应,不答应手下真的会把他做掉送他去见父亲莽应龙。
莽应里请求和大明和解,并且亲自到大明朝贡,以期大明息怒。
“莽应里这个混账小子,他不知道一个道理,他可以决定战争开始,但永远无法决定战争以什么样的结局结束,他想和谈就和谈的吗?云南那些磨刀霍霍的军爷们,可是等着挣军功,建功立业呢,朕怎么答应他和谈?云南地面军兵怎么看朕?”朱翊钧朱批了云南巡抚刘世曾。
刘世曾是个文官,不喜欢打打杀杀,他是西南方面的主和派,但就是如此温和的主和派,刘世曾对这场已经持续了三年的战争,就一个态度,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
西南从国初洪武年间,黔宁王沐英攻伐麓川,打了两百多年,该做个了断了,只有彻底攻灭东吁,才能解决西南反反复复造反的土司、宣慰司。
云贵川黔都有土司存在,这些土司和西南方面的宣慰司、蛮族时常联袂,只有攻灭东吁,进行王化,西南方面才能彻底安宁,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南部、湖广西南地方的土司,才会真正的老实下来,接受改土归流。
刘世曾希望朝廷支持西南对东吁作战,现在西南不需要腹地粮草支援,皇帝就出赏银当榜一就行,剩下的,云南地方自己就可以保证自给自足。
申时行上了本非常有趣的奏疏。
大明现在有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那就是:既然大明皇帝老是说,民为邦本,为什么大明的军队不直接听命于万民,而是听命于皇帝呢?
这个问题没人敢问皇帝,也没人敢问戚帅,以至于当事人无法回答,申时行作为天上人的一员,也不敢问这个问题,张居正都不敢的事儿,申时行就更不敢了。
但最近松江府有个典型的例子,让这个问题有了结果。
松江镇水师一共额员十万三千人,去年在武装巡游的路上,有三名水师军兵,不幸去世。
一个是狂风骤浪突如其来,帆面无法收起,水师军兵为了爬上桅杆,将缠绕到一起的绳索解开,不幸落水被卷走;
一个是因为触礁,船舱底部漏水,军兵冒着生命危险关闭了水密舱,把自己关到了水密舱里;
最后一名军兵则是在对马岛和倭寇发生冲突时阵亡。
这三位军兵都上了忠勇祠,朝廷按制度给了抚恤。
但是问题出现了,朝廷抚恤加上三位军兵领俸禄攒下来的钱,超过了一百银,一百银已经是个极大的数目了,到底交给谁成为了问题。
这三名军兵,都有孩子,不过最大的也才七岁,最小的只有三岁。
遗孀、叔叔、伯伯、舅舅甚至包括他们宗族的族长,都到松江镇索要这笔遗产。
本来按照惯例,给遗孀,立个贞节牌坊,将孩子养大,这是大明一贯以来的做法,但是在松江府这个白银严重堰塞的地方,遗孀并不想立贞节牌坊,因为都还年轻二十多岁,不想守一辈子寡,也可以再嫁。
按制,不立贞节牌坊,遗孀就可能再嫁,当真是王谦说的那样,睡你的婆娘,打你的儿子,花你的抚恤金。
本来按制度,应该交给叔叔伯伯,没有叔伯就交给舅舅,没有亲朋就交给族长。
但申时行很快就阻止了这个行为,给了遗孀,孩子顶多挨点打,给了这亲属家眷,孩子恐怕活不到成丁,继承遗产的那一天,吃绝户这种事不要太常见了。
衙门可能黑掉几顿酒席,但这宗族、亲戚们大约会给孩子摆一桌酒席。
松江镇水师十万三千人、京营十万锐卒、大明两百万军兵、十二万工兵团营工兵,都在看着,一个闹不好,可能是军心动荡的大事。
为此,申时行想了个办法,大明军镇、地方、会同馆驿三方共同签署一份合同,冻结存款至孩子成丁,按年限付息。
若是遗孀不肯立贞节牌坊,在孩子还未长大之前,所有孩子的花销都要核销,由会同馆驿审计,若是不肯核销也没关系,孩子成丁后,如数给付,至于怎么分配,就自己去商量也行。
申时行这算是不是办法的办法了,但这个办法一推出去,最大的敌人,居然是闻风而动的亲戚们!
甚至是有一军兵的遗孀孩子的母亲,直接把孩子扔到了松江府衙门里,说既然朝廷克扣了孩子父亲的抚恤,那孩子朝廷来养吧!
在遗孀看来,这就是大明朝廷在克扣抚恤。
其他亲戚们见状,把一共七个孩子,送进了衙门里,让衙门去养。
申时行面对着牺牲军兵亲戚们送来的孩子,一时间有点抓瞎,急的焦头烂额,但很快,申时行意识到,这是个好主意啊,衙门来养,也不是不行!
对于朝廷而言,军兵遗产那点钱不值一提,就现在的华亭、青浦、上海、浦东驰道,申时行想要,他只需要动动手,多的不敢说,几万两银子轻轻松松,而且全都是合理损耗,海瑞这把神剑都砍不倒他的那种合理。
对于朝廷而言,照章办事才最重要。
但对于这些个亲戚们而言,一百银,足够他们打的头破血流了,为了三分地亲兄弟打架活活打死的案子,申时行都碰到过。
既然都不肯养,那就朝廷来养!
申时行说干就干,直接在松江镇水师大营的金泽园,弄了八百亩地,筹建抚恤院,专门抚养忠勇遗孤,而且三级讲武学堂也在筹划之中,并且还专门给这三家孩子找了养父母,都是同生共死的袍泽,只从水师大营遴选。
申时行上奏,请朝廷恩准忠勇抚恤院的筹建,并且希望朝廷能给予一些支持,比如这种母亲仍然健在,但放弃抚养,由朝廷抚养,是不是合乎律法。
朱翊钧一边朱批,一边开口说道:“从内帑拨三十万银,专门用于此事,到时候,给朕也立块碑,放在抚恤院的大门口,他申时行想吃独食?想得美,他松江府是有钱,但朕坐拥江山,也不差钱!”
“建!松江府要建,五大市舶司也要建,京营也要建!军兵牺牲了,家人不愿意养孩子,可以,全都给朕送来,朕来养!”
“律法?朕就是王法!”
朱翊钧的话虽然平静,但冯保听出了陛下心里的怨气,对孩子母亲有怨气,对这些奔着吃绝户、犄角旮旯里蹦出来的亲戚有怨气,而且这股怨气很大很大。
能上忠勇祠的军兵,哪个不是为了保护大明舍生忘死?结果在保护大明的时候不幸牺牲了,身后事却是一地狼藉,朱翊钧不允许这样的事儿发生,孩子娘不肯养,他来养!
张居正上一次就谈到过这个问题,当积累财富在大明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变成最重要的事儿之时,道德规范也会随之而改变,律法的完善和制度的建设也要紧跟这种变化。
现在申时行践行了这个道理,金钱对人的异化正在体现,至少这三位的遗孀,不想守寡,不想守寡也可以,个人自由,但忠勇遗孤必须健健康康长大,否则谁还愿意在战场上为别人拼命?
“陛下,这要是忠勇遗孀愿意跟着孩子一起到抚恤院,朝廷是不是也该恩准?”冯保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哪怕是遗孀愿意立贞节牌坊,这些遗孀、遗孤们,就不会受欺负了吗?一定会受欺负。
没有爹的孩子,就会被人欺负,从小欺负到大。
“你的这个想法很好,一体恩准。”朱翊钧十分肯定的点头说道。
冯保说的很对,具体问题具体看待,这三个女子,不肯立贞节牌坊,或许是那座牌坊根本保护不了母亲和孩子,所以才如此拒绝了。
那么现在这个抚恤院的制度,当然也允许亲娘带自己的亲生孩子。
申时行的制度设计里,也不是养一辈子,当孩子长大成丁之后,就会带走抚恤金离开,等同于说类似于大院一样的存在,这肯定会加剧军队的近亲繁殖,可大明的军户本就是世袭的,所以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朝廷的花销并不会很大,就抚恤院这些孩子母亲,吃的用的,教育投入,林林总总加起来,都没有那八百亩地的地价贵。
“下章户部,拿出一个具体的章程来,把各种问题都考虑进去。”朱翊钧让奏疏发回京堂廷议完善。
申时行这个办法,解释了那个问题,为什么大明军要听大明皇帝的,同样也解释了人为何是个群居动物。
有组织有领导的万民,才是万夫一力天下无敌,没有组织的万民,不过是乌合之众,一盘散沙。
“这本奏疏给镠儿送去,把这个言官扔到西山煤局干三个月的活儿,估计以后,他就说不出这样的话来了,作为国朝御史,国朝养他,不是为了让他胡说八道的。”朱翊钧拿出一本奏疏扔给了冯保。
这本奏疏,主要内容是:黄河在开封转了个弯儿,去了徐州,在徐州南下,在洪泽湖与淮河合流入海,既给淮河流域造成了困扰,也给运河造成了难题,在洪泽湖积蓄清水冲刷河床才能维持淮河出海,不至于成为地上河。
这种现状之下,那为何不直接把黄河的水道归故呢?
这条提出‘回河东流、两难自解’的御史,还为自己天才般的计划沾沾自喜。
朱翊钧直接把他扔进了西山煤局干活去了,朱翊镠先干的,大明皇帝再干,就变得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朱翊镠没有被训斥,皇帝反而加入了劳动训诫贱儒的行列。
大明皇帝也干了!
想法是很好的,但它不现实,从很早的时候,大约在金国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有这个想法了,既然当年杜充把堤坝扒开,让黄河改道了,那现在,是不是可以把旧河道收拾收拾,让黄河归故?
元顺帝:啊对对对,多简单啊,我修个黄河大堤都修出了一块一只眼的石头人来,你修!大胆的修!
回河东流,看起来很美好的设想,但在现在,就跟给太平洋加个盖一样困难,让黄河归故,即便是搞定了一切,到了实践的时候,需要一百三十万民夫,干整整十年,才有可能成功,还只是有可能。
工程量过于庞大了,破坏的时候,可能只需要几百民夫日夜挖掘几日,就能做成,可是建设的时候,那就是世纪难题。
这御史有一种没有劳动过的愚蠢,朱翊钧对症下药,让他滚去干活了,干几个月的活儿,就老实了。
“这个,就不要建了吧。”朱翊钧拿着一本奏疏看了半天,有点犹豫。
应天巡抚李乐,请命将一个长达两个世纪烂尾工程修完,那就是洪武七年开始修建的阅江楼,为了这个楼,朱元璋还专门写了两篇文章,《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但最后阅江楼就修了个地基,就因为太费钱了被朱元璋喊停了。
李乐的意思是在这个地基之上,把阅江楼修完,顺便把正衙钟鼓楼也建了。
奇观误国。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 http://www.81ht.com/read/231358.html ,欢迎收藏!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