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朕真的不务正业 http://www.81ht.com/read/231358.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人的悲喜并不相通,杨有仁这样的人存在,朱翊钧非常理解。
杨有仁这世代相传的路径依赖,已经习惯了以此谋利,他们对人世间的任何改变都极为惶恐,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怡然自得,对外界发生的事儿漠不关心,甚至故意逃避,杨有仁就是如此,用自己需要考取功名为由,捂住耳朵,大喊着我不听我不听,拒绝消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世界。
若非被逼无奈,他才懒得理解他了解之外的世界。
所以杨有仁才表现的如此无知,作为大家大族在外行走,杨有仁显然是不合格的,远逊于姚光启、姚光铭、王谦、徐璠等人物。
这不是什么离谱的事,朱翊钧在后世见过更离谱的,某些参加青年歌曲大赛的歌手,连国旗都不认识。
在清末,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持续了十数年的时间,终于平定,罗泽南作为湘军的创始人之一,因为战亡请赠官、谥号。
朝中世族翰林、国史编纂麟趾,怒骂不止,说辞和杨有仁大差不差,天下太平,哪有什么辗转百战,分明就是多加贿赂、胡乱保举,才让小人猖狂。
而这个罗泽南是湘军的创始人,在武昌战死,被咸丰皇帝下诏以巡抚例优恤,谥号忠节,加巴图鲁荣号,建专祠奉祀。
朱翊钧对杨有仁的三观没什么兴趣,他到太白楼,一来是见识下万国美人的舞蹈,二来就是看一看这新都杨氏寄予厚望的杨有仁。
自杨廷和被罢免回籍听用,杨慎被流放云南永昌卫之后,杨氏满门再无中进士之人,举人倒是有三四个,但都未曾考中进士,这杨有仁被寄予了厚望。
但闻名不如见面,这一见,朱翊钧发现完全就是个酒囊饭袋,说他穿长衫的孔乙己都抬举他了,至少孔乙己还会想办法还钱,这杨有仁,顶多就是个贱儒而已。
朱翊钧一直是個很吝啬的人,打也只打二两银子,不舍得打五两银子。
“你若是要寻仇,尽管来大将军府寻咱,若是要到顺天府衙门状告,也随你。”朱翊钧等缇骑们揍完,就带着人直接离开,突出了一个嚣张跋扈,不把杨有仁放在眼里。
杨有仁被揍了一顿,他邀请来的同乡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愣在原地,连扶都不扶一下,不知道谁先迈出了脚,偷偷离开,杨有仁的同乡们,选择了抛弃杨有仁。
赵彦彬在反驳杨有仁后,这些同乡们的态度就非常微妙,并没有对赵彦彬嘲弄,因为吵的内容来看,赵彦彬说的有没有道理不谈,这杨有仁的话,显得愚蠢至极。
为人处事,可以不聪明,但不能愚蠢。
现在,同乡们抛弃了杨有仁,因为父母从小都教育过每个人,不要跟傻子一起玩,会变蠢的。
出门在外,眼睛放亮一点,不是什么人都能招惹的,你自报家门,人家不理你,显然是有倚仗。
这大将军府现在十万京营在侧,大明官员谁惹得起?和大将军府起了冲突,别说他新都杨氏,就是整个四川的遮奢户全加在一起,京营都能物理上给你踏平了。
杨有仁躺在地上,喘着粗气,疼是真的疼,但他现在更多的是惊恐不安,如果让本家知道自己在外面得罪了这样的人物,他别说例钱了,恐怕连回家都是一种奢望;而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大将军府的报复,戚继光真的像表面上那么温和吗?将心比心,杨有仁不这么觉得,如果有人得罪了他,他会往死里报复。
完了,这是杨有仁现在唯一的想法。
小肚鸡肠、眦睚必报的朱翊钧回到了离宫,立刻开始布置,大明在四川的清丈还田,困难重重,这新都杨氏就是一个突破口,大明皇帝连续下了几道命令,针对新都杨氏的种种手段,准备逐步展开。
没错,贱儒常见的手法,借题发挥!
有讲过,对付贱儒,就要用贱儒的办法。
日暮时分,冯保和小黄门耳语了几声,急匆匆的走到了御前,俯首说道:“陛下,杨有仁自缢了。”
朱翊钧停笔,稍微思考了下,继续批阅奏疏,笑着说道:“有趣,壮士断腕?果然是大家大族,杨有仁糊涂,杨家人不糊涂,人死债消,几句口语之争,杨有仁都赔上了一条命,这大将军府何至于发作,若是继续针对,倒是显得戚帅小气了,一石二鸟。”
朱翊钧批阅完了手中的奏疏,杨家的决断,超过了朱翊钧的想象,姚光启当初和王谦斗的你死我活,虽然姚光启最后还是败了,被抛弃了,但姚家绝并没有一死百了那般不近人情,姚光启离京的时候,姚家还给了二百两银子安家费。甚至父子关系都还在。
“停一下吧。”朱翊钧做出了决定,没有继续追击,因为这次的冲突,朱翊钧是顶着戚帅的威风为非作歹,继续追击,不利于戚继光的名声,虽然戚继光从不在乎这些虚名。
有些时候,事情发展总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之外,朱翊钧这里停手了,但,张居正出手了。
巡抚四川右副都御史王廷瞻,一封奏疏入朝,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讨论,王廷瞻弹劾前四川巡抚罗瑶纵容包庇、放纵有司,欺压百姓,上下相蒙数年不改,蚁贪之鉴,溃千里之堤。
四川巡抚从曾省吾到罗瑶,再到王廷瞻,都是张党,曾省吾出自湖广彭泽卫,罗瑶出身湖广巴陵、王廷瞻出自湖广黄冈,三人都是楚党,也都是张居正门下,这次王廷瞻,弹劾前四川巡抚罗瑶,是楚党的内讧。
而这次的内讧,是张居正在清理门户。
罗瑶万历三年到任四川,万历六年二月调南京做南京兵部右侍郎,整整三年的时间里,罗瑶在四川的清丈,纹丝不动,本来张居正以为是地方矛盾复杂,罗瑶能力不行,等到王廷瞻到任,细细调查,才发现完全不是如此。
罗瑶万历三年到任四川之后,就和当地的望族、土司世官上下勾结,贪墨钜万,三年,罗瑶贪了三十四万两白银。
王廷瞻在奏疏里介绍了一种敛财的手段,就是缴纳皇粮正税的秤上,会放一个戥头,这样百姓就要多交粮,每户要多交一钱八分银。
罗瑶作为巡抚一个人拿一钱八分;
那地方有司,不敢说多,往少了算,拿一钱五分,按察司、布政司、都司,都要拿;
那三司要拿,各地府衙自然也要拿,各州县衙门也要拿,六房要拿,壮班捕快也要拿,粮长也要拿,核算到每户百姓的头上,就不是一钱八分银,而是一两八钱银了。
这就是层层摊派,早些年张居正也老是提倡节俭,大明条条块块的政治格局,完全对上负责,一旦上面开这个口子,最后都是百姓来承担。
潞王朱翊镠奢靡无度,朝臣们视而不见,因为藩禁就是养猪,而皇帝稍有放纵之举,朝臣们的奏疏就跟雪花一样的飘进了文渊阁。
“好大的胆子!”朱翊钧看完了奏疏,猛地站了起来,急走了三圈,看着张居正说道:“这罗瑶,如此胆大包天!如此强占民脂民膏,刮地三尺,朕岂能轻饶!先生莫要求情。”
“缇帅,令两名缇骑千户,即刻南下南衙,责令南衙镇抚司指挥使骆秉良协办,这个罗瑶,拿来是问。”
张居正在呈送奏疏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陛下会如此这般生气,他不是来求情的,他要是要包庇罗瑶,王廷瞻就不会去四川了。
他看到王廷瞻的调查结果后,也是如此雷霆大怒,张党很大、人很多,有的人,走着走着,就走散了。
不得侵占百姓余财的圣旨不在少数,洪武年间、永乐年间就有数份,永乐十二年,明成祖第二次北伐,有应天府军户开铺面,被官吏勒索军需,明成祖得知亲自下旨:那开铺面之家,军民之户,官吏豪右不得勒索朘剥,敢有违了的,拿来不饶,钦此。
大明律、会典,都有相关的条文,但律法这东西,从来不是约束肉食者的,因为肉食者本身就是律法的制定者之一。
大明刑部尚书王崇古,从不相信律法能够约束陛下,虽然陛下绝大多数时候,都遵循大明律例行事。
“陛下,罗瑶此等逆举,自然要依律拿办,除了地方有司之外,还有新都杨氏参与其中。”张居正没有为罗瑶求情,而是把这里面的勾当,明明白白的告诉了陛下。
秤砣上加戥头,收上来的也是一批烂谷子,百姓需要粮食,从巡抚到各方官吏,其实不需要粮食,这些个粮食不好拿,也不好出手,需要换成一般等价物,这便是银子。
换成银子,这需要有人配合,这些对于官吏而言的烂谷子,自然有人代为处理。
杨氏在整个四川都是大户,四川地方望族,唯命是从,以杨氏为首的望族们,让那些个经纪买办们,把这些粮食收到粮仓。
这些粮食就变成了青稻钱,百姓们借谷子,还银子,而且利钱高到吓人,百姓们没钱还银子,只能卖儿卖女卖土地了,这便是兼并。
大明许多内生性的矛盾,千奇百怪,但大抵可以归纳到兼并二字,提笔区区十八笔,道尽人间万般苦。
“呸!什么狗屁的诗书礼乐之家,书香门第簪缨之户,狗屁不是!说他们是道貌岸然的畜生都是抬举他们了,简直是猪狗不如,盯着百姓那点余粮,那才几个钱!”朱翊钧听完张居正所言,说了脏话。
作为张居正这个大儒的门生,朱翊钧真的很少说脏话,更很少骂人,有利益冲突,彼此亮明刀枪火并就是,即便是早就知道了这帮玩意儿的面目,但是听闻这些事的时候,朱翊钧还是气愤不已。
本来,杨有仁死了,继续追击暂告段落,但事情发展就是如此,绕来绕去,再次绕到了他们杨氏。
不是朱翊钧针对杨氏,是乃是革故鼎新的路上,不是这件事,就是那件事,总会碰到杨氏罢了,作恶多端,大祸自招。
万历新政已经推行到了第八个年头,连南衙的遮奢户都怂了,认了朝廷的清丈还田政令。
“臣请陛下圣命,遣使四川专办此案。”张居正没有纠正陛下失仪,这说两句脏话而已,他们办事的时候不嫌脏,嫌陛下骂的脏?
“先生可有人选?”朱翊钧询问道。
张居正俯首说道:“都察院监察御史王谦。”
对付遮奢户,就要派出对遮奢户十分熟悉的人,王谦是晋党党魁的儿子,作为政敌,他前往四川,避免了沆瀣一气,为了打击张党的嚣张气焰,王谦也会不余遗力。
“先生所荐之人,极为合适,就是朕担忧王谦久在京师,恐难办好此事,若是出了麻烦,王次辅就这一个独子,恐伤君臣之和。”朱翊钧对这个人选很赞同,但王崇古就这一个儿子。
三年三十四万两银子,还没王谦的零花钱多。
若是王谦死在了四川,王崇古又如何自处呢,王崇古的圣眷堆积极高,官厂团造法,有了阶段性的成果,人事任命,自然要考虑王崇古的意见。
“臣和王次辅沟通过了,为国朝任事奔波,本就是臣子之大义所在,食君俸,自然要忠君事。”张居正左右看了看低声说道:“王谦已经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了。”
王谦若是死了,那也是为老王家堆积圣眷了,反正他已经后继有人了。
“王谦为巡按御史,若是在四川出了事,四川地方承受不住这个代价。”张居正进一步解释道,这趟差事,危险有一些,并不是特别危险,除非四川想造反,这是基于行政力量恢复的前提下。
“嗯,那就王谦吧。”朱翊钧最终肯定了张居正的举荐,王谦带着缇骑千户、缇骑、都察院诸官,前往四川,主要针对的是四川地方望族,至于官吏,则是都察院和吏部之事。
张居正来到离宫面圣,自然不只是四川戥头案这一件事,他抖了抖袖子,翻出了一卷书,递给了冯保。
看着书放到了御案之上,张居正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阶级论,张居正在这卷书里,详细的阐述了自己对阶级的理解和定义。
阶级,一种衡量掌控社会资源、调动社会资源能力大小的标准。
张居正将其分为世袭官、官选官、名门望族、乡贤缙绅、走狗皂吏、自耕农户、佃户长工、穷民短工、贱籍奴仆。
例如普遍存在大明的番夷奴仆,都属于贱籍,在华夷之辨中,番夷不是人,有个贱籍已经是高攀了。
产生阶级的根本原因,张居正在开始的时候,将其归因到了帝制,这让张居正迟迟无法动笔。
如果将阶级产生的原因完全归因帝制的话,那岂不是代表推翻帝制,就消灭了阶级?推翻帝制,作为保皇党中的铁杆保皇党,张居正怎么可能如此大逆不道?
这让张居正思索了好几年的时间,少年天才,历经风雨,摄政五年,当国九年的张居正,用了数年的时间思索这个问题。
细想之后,张居正发现自己有些管中窥豹,狭隘了。
阶级的产生,不是帝制和依托于帝制之下的官僚制度,阶级、帝制、官僚、矛盾,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阶级的产生原因极多,张居正在这一卷书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张居正看来,阶级是伴随着朘剥出现的,而朘剥则代表着生产剩余,而阶级存在的原因是生产有剩余,但生产力,也就是人改变自然能力不够充足,生产剩余无法满足所有人需求才产生了阶级。
“先生的想法,和儒家的大同,几无区别。”朱翊钧看完了一小段,打算细细研读,笑着对张居正说道。
按照张居正的逻辑,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有剩余但仍然不足,当生产力过剩,则物质过剩,就可以消灭阶级了。
但朱翊钧觉得不是这样的,即便是生产力过剩、物质过剩,仍然存在阶级。
张居正并不幼稚,就像儒家把修身看的比天还高,似乎只要人人都修身,把德行修好了,就是伱爱我,我爱他的甜蜜大同世界,但这修身修德修了两千年了,大同世界仍然是遥不可及的梦。
政治主张,素来如此,一切政治主张,都要构建一个人人向往的理想国,而后向着理想的模样努力。
理想国不是用来实现的,是用来做梦的,俗称画大饼。
你画的这个大饼,越是具体,越是详细,越是真实,就有越多的人追随你,支持你,让这个大饼更加具体详细和真实,不断补充之下,或许、有可能、大概,这个大饼终于成真的那一天。
“臣才疏学浅,也就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张居正不觉得自己是无能的,在政治学问这一块,他已经和陛下走到了所有人的前面,他这套理论办法,只要不失传,就注定万古流芳。
至于生产力真的发展到了那一步,理想国并没有出现,他张居正那会儿早就是冢中枯骨,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朱翊钧和张居正聊了许久,王崇古的以工代赈安置流氓疏,其实是在创造一个阶级,一个在走狗皂吏之上,和乡贤缙绅等同的阶级,工匠。
一旦这个阶级形成、稳固,成为和乡贤缙绅相抗衡的力量,这个群体为了自己的生存,会持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而另外一方面,随着开海和大量白银的涌入,也会诞生一个官选官之下,望族之上的阶级,他们掌握的社会资源:人口、土地、生产资料、生产剩余等等,将远超望族、缙绅之流,而这个阶级在不断的扩张之中,会不断的扩大自己在社会的影响力,并且深入影响到官选官和世袭官。
这是朝廷必须警惕之事。
按张居正的说法,就是一旦这个群体的爪子伸向了不该伸的地方,该剁就得剁。
张居正是有具体参考,这个参考一共有两个例子,一个是王崇古,一个是孙克弘的孙氏。
他们都是特权经济的代表,是大明朝廷调整政策之下,养出的两个庞然大物,他们掌控的社会资源已经远远超出了名门望族,甚至还是官选官中的中流砥柱。
下一步,就是僭越皇权。
“先生,大才。”朱翊钧只是粗浅的读了一遍,就感悟颇多,略有些疑惑的问道:“先生何处悟道?”
矛盾说,是张居正观月、观湖、观风、观人,总结历代先贤所得,而这阶级论是在矛盾说和公私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政治讨论。
朱翊钧比较好奇,张居正到底是怎么想明白的。
“臣观猴山所悟。”张居正犹豫了片刻,还是满足了皇帝的好奇心。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问道:“猴山?”
“猴山。”张居正点头说道:“猴山也有猴王,而这猴王夺猴子猴孙食物,这猴子猴孙不敢反抗,多有争抢,但也没有饿死,故此为生产有余,臣一琢磨,充足供应食物之后,食物极为充盈,这猴山内讧果然少之又少,互相不再争抢。”
张居正没有骗皇帝,他是真的在猴山前,把这件事想明白的,如果细细观察猴子,会发现,它们这个集体,居然也有猴王,也有阶级,但食物极为充盈,不必抢夺之后,仍有猴王存在,甚至一些瘦弱的猴子猴孙,仍然瘦弱。
这和张居正的理论并不相符。
这也是张居正阶级论的第二卷内容,分配,他还没写出来,也不清楚自己死前能不能写出来。
悟道这种事,得看机缘。
“猴山好啊,冯大伴,猴山群猴有功,许五世粮足饭饱。”朱翊钧犒赏了这个猴山,他倒是想给张居正继续加官进爵,以献书定策之功,恩赏张居正一个侯爵玩玩,他肯给,张居正绝不肯要就是了。
“臣遵旨。”冯保俯首说道。
第一卷阶级论最大的成果,是承认了阶级的存在,这是承认问题面对问题,连阶级都不肯承认,那是怯懦,承认阶级存在,面对阶级带来的诸多问题,进而调和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朝廷享受权利必须履行的义务。
而阶级的划分、阶级出现的根本原因、阶级在矛盾相继的万物变化之中不断的自我补充,也是第一卷的成果。
而另一方面,张居正作为受制于千年以来的君君臣臣礼教影响,依旧为皇帝单独划分了一个阶级,其实皇帝的种种属性,应该算是世袭官阶级内,但张居正仍然将皇帝划分为了天命所归的人间圣人。
生物之主,兴益之宗。
张居正不是没有想明白,他在逃避,也是他依旧要倚仗高高在上的皇权推动他的新政,这是现实,而且陛下的英明,也让张居正偶尔会思考,难不成真的有天命不成?
这让这第一卷的阶级论,有点异味儿,但并不多,张居正作为臣子,没有过多的讨论皇帝这一阶级,在整卷书里,只是单独将皇帝列了出来。
朱翊钧大手一划,把皇帝这一个阶级划去,让整卷的异味儿尽数消散,反正帝制之下,臣子也不能讨论,所以干脆不设便是。
次日的清晨,戥头案的累累血债,和阶级论在各大民报的头版头条出现,邸报更是长篇累牍,添加了来自皇帝的亲自注释。
毫无疑问,这将是未来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纲常。
皇帝亲自作释,代表着日后的科举考试中,一定会出现矛盾说、公私论、阶级论,这是必然,张居正整饬学政的一个环节,也是大明的惯例之一。
这让学子们叫苦连天,算学还没弄明白呢!
杨有仁的死,也让遮奢户们头皮发麻,大将军府的刀对外不对内,戚帅只要从关外回到了京师,和以前的受气包没什么两样,唯独这个黄公子,大将军如此纵容,实在是让人多了许多的猜测。
廷臣们有很多早就知道或者是想到了,知道了这黄公子,恐怕不是蓬莱黄氏。
戥头案在京师闹出了巨大的风波,若是佐以阶级论食用,让所有人对天下运行的逻辑,多了几分本质上的认识,在互相印证之下,新都杨氏,立刻就被风吹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杨德仁,嘉靖二年进士杨惇之子,出自新都杨氏二房,杨有仁冲撞了黄公子,杨德仁一手制造了杨有仁的自缢,但似乎大将军府仍然不满足,仍要追击,杨德仁带着两车的礼物,带着拜帖,来到了大将军府,请求拜见戚继光,请求戚继光放过。
戚继光没有拿到拜帖,因为大将军不在家,大将军在京营忙碌,白天拜访基本上看不到人。
但杨德仁从门房得到了大将军的回复,自作孽,不可活。
戚继光这个回答,十分明确告诉了杨家,他戚继光的态度,要搞杨氏的不是他戚继光,是大明朝廷,是新政的大势,而且这个回答,还有另外一个更加明确的含义,陛下剑指之处,兵锋所至之地。
即便是你人在四川,敢造反,骨灰给你扬了。
杨有仁这世代相传的路径依赖,已经习惯了以此谋利,他们对人世间的任何改变都极为惶恐,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怡然自得,对外界发生的事儿漠不关心,甚至故意逃避,杨有仁就是如此,用自己需要考取功名为由,捂住耳朵,大喊着我不听我不听,拒绝消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世界。
若非被逼无奈,他才懒得理解他了解之外的世界。
所以杨有仁才表现的如此无知,作为大家大族在外行走,杨有仁显然是不合格的,远逊于姚光启、姚光铭、王谦、徐璠等人物。
这不是什么离谱的事,朱翊钧在后世见过更离谱的,某些参加青年歌曲大赛的歌手,连国旗都不认识。
在清末,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持续了十数年的时间,终于平定,罗泽南作为湘军的创始人之一,因为战亡请赠官、谥号。
朝中世族翰林、国史编纂麟趾,怒骂不止,说辞和杨有仁大差不差,天下太平,哪有什么辗转百战,分明就是多加贿赂、胡乱保举,才让小人猖狂。
而这个罗泽南是湘军的创始人,在武昌战死,被咸丰皇帝下诏以巡抚例优恤,谥号忠节,加巴图鲁荣号,建专祠奉祀。
朱翊钧对杨有仁的三观没什么兴趣,他到太白楼,一来是见识下万国美人的舞蹈,二来就是看一看这新都杨氏寄予厚望的杨有仁。
自杨廷和被罢免回籍听用,杨慎被流放云南永昌卫之后,杨氏满门再无中进士之人,举人倒是有三四个,但都未曾考中进士,这杨有仁被寄予了厚望。
但闻名不如见面,这一见,朱翊钧发现完全就是个酒囊饭袋,说他穿长衫的孔乙己都抬举他了,至少孔乙己还会想办法还钱,这杨有仁,顶多就是个贱儒而已。
朱翊钧一直是個很吝啬的人,打也只打二两银子,不舍得打五两银子。
“你若是要寻仇,尽管来大将军府寻咱,若是要到顺天府衙门状告,也随你。”朱翊钧等缇骑们揍完,就带着人直接离开,突出了一个嚣张跋扈,不把杨有仁放在眼里。
杨有仁被揍了一顿,他邀请来的同乡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愣在原地,连扶都不扶一下,不知道谁先迈出了脚,偷偷离开,杨有仁的同乡们,选择了抛弃杨有仁。
赵彦彬在反驳杨有仁后,这些同乡们的态度就非常微妙,并没有对赵彦彬嘲弄,因为吵的内容来看,赵彦彬说的有没有道理不谈,这杨有仁的话,显得愚蠢至极。
为人处事,可以不聪明,但不能愚蠢。
现在,同乡们抛弃了杨有仁,因为父母从小都教育过每个人,不要跟傻子一起玩,会变蠢的。
出门在外,眼睛放亮一点,不是什么人都能招惹的,你自报家门,人家不理你,显然是有倚仗。
这大将军府现在十万京营在侧,大明官员谁惹得起?和大将军府起了冲突,别说他新都杨氏,就是整个四川的遮奢户全加在一起,京营都能物理上给你踏平了。
杨有仁躺在地上,喘着粗气,疼是真的疼,但他现在更多的是惊恐不安,如果让本家知道自己在外面得罪了这样的人物,他别说例钱了,恐怕连回家都是一种奢望;而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大将军府的报复,戚继光真的像表面上那么温和吗?将心比心,杨有仁不这么觉得,如果有人得罪了他,他会往死里报复。
完了,这是杨有仁现在唯一的想法。
小肚鸡肠、眦睚必报的朱翊钧回到了离宫,立刻开始布置,大明在四川的清丈还田,困难重重,这新都杨氏就是一个突破口,大明皇帝连续下了几道命令,针对新都杨氏的种种手段,准备逐步展开。
没错,贱儒常见的手法,借题发挥!
有讲过,对付贱儒,就要用贱儒的办法。
日暮时分,冯保和小黄门耳语了几声,急匆匆的走到了御前,俯首说道:“陛下,杨有仁自缢了。”
朱翊钧停笔,稍微思考了下,继续批阅奏疏,笑着说道:“有趣,壮士断腕?果然是大家大族,杨有仁糊涂,杨家人不糊涂,人死债消,几句口语之争,杨有仁都赔上了一条命,这大将军府何至于发作,若是继续针对,倒是显得戚帅小气了,一石二鸟。”
朱翊钧批阅完了手中的奏疏,杨家的决断,超过了朱翊钧的想象,姚光启当初和王谦斗的你死我活,虽然姚光启最后还是败了,被抛弃了,但姚家绝并没有一死百了那般不近人情,姚光启离京的时候,姚家还给了二百两银子安家费。甚至父子关系都还在。
“停一下吧。”朱翊钧做出了决定,没有继续追击,因为这次的冲突,朱翊钧是顶着戚帅的威风为非作歹,继续追击,不利于戚继光的名声,虽然戚继光从不在乎这些虚名。
有些时候,事情发展总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之外,朱翊钧这里停手了,但,张居正出手了。
巡抚四川右副都御史王廷瞻,一封奏疏入朝,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讨论,王廷瞻弹劾前四川巡抚罗瑶纵容包庇、放纵有司,欺压百姓,上下相蒙数年不改,蚁贪之鉴,溃千里之堤。
四川巡抚从曾省吾到罗瑶,再到王廷瞻,都是张党,曾省吾出自湖广彭泽卫,罗瑶出身湖广巴陵、王廷瞻出自湖广黄冈,三人都是楚党,也都是张居正门下,这次王廷瞻,弹劾前四川巡抚罗瑶,是楚党的内讧。
而这次的内讧,是张居正在清理门户。
罗瑶万历三年到任四川,万历六年二月调南京做南京兵部右侍郎,整整三年的时间里,罗瑶在四川的清丈,纹丝不动,本来张居正以为是地方矛盾复杂,罗瑶能力不行,等到王廷瞻到任,细细调查,才发现完全不是如此。
罗瑶万历三年到任四川之后,就和当地的望族、土司世官上下勾结,贪墨钜万,三年,罗瑶贪了三十四万两白银。
王廷瞻在奏疏里介绍了一种敛财的手段,就是缴纳皇粮正税的秤上,会放一个戥头,这样百姓就要多交粮,每户要多交一钱八分银。
罗瑶作为巡抚一个人拿一钱八分;
那地方有司,不敢说多,往少了算,拿一钱五分,按察司、布政司、都司,都要拿;
那三司要拿,各地府衙自然也要拿,各州县衙门也要拿,六房要拿,壮班捕快也要拿,粮长也要拿,核算到每户百姓的头上,就不是一钱八分银,而是一两八钱银了。
这就是层层摊派,早些年张居正也老是提倡节俭,大明条条块块的政治格局,完全对上负责,一旦上面开这个口子,最后都是百姓来承担。
潞王朱翊镠奢靡无度,朝臣们视而不见,因为藩禁就是养猪,而皇帝稍有放纵之举,朝臣们的奏疏就跟雪花一样的飘进了文渊阁。
“好大的胆子!”朱翊钧看完了奏疏,猛地站了起来,急走了三圈,看着张居正说道:“这罗瑶,如此胆大包天!如此强占民脂民膏,刮地三尺,朕岂能轻饶!先生莫要求情。”
“缇帅,令两名缇骑千户,即刻南下南衙,责令南衙镇抚司指挥使骆秉良协办,这个罗瑶,拿来是问。”
张居正在呈送奏疏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陛下会如此这般生气,他不是来求情的,他要是要包庇罗瑶,王廷瞻就不会去四川了。
他看到王廷瞻的调查结果后,也是如此雷霆大怒,张党很大、人很多,有的人,走着走着,就走散了。
不得侵占百姓余财的圣旨不在少数,洪武年间、永乐年间就有数份,永乐十二年,明成祖第二次北伐,有应天府军户开铺面,被官吏勒索军需,明成祖得知亲自下旨:那开铺面之家,军民之户,官吏豪右不得勒索朘剥,敢有违了的,拿来不饶,钦此。
大明律、会典,都有相关的条文,但律法这东西,从来不是约束肉食者的,因为肉食者本身就是律法的制定者之一。
大明刑部尚书王崇古,从不相信律法能够约束陛下,虽然陛下绝大多数时候,都遵循大明律例行事。
“陛下,罗瑶此等逆举,自然要依律拿办,除了地方有司之外,还有新都杨氏参与其中。”张居正没有为罗瑶求情,而是把这里面的勾当,明明白白的告诉了陛下。
秤砣上加戥头,收上来的也是一批烂谷子,百姓需要粮食,从巡抚到各方官吏,其实不需要粮食,这些个粮食不好拿,也不好出手,需要换成一般等价物,这便是银子。
换成银子,这需要有人配合,这些对于官吏而言的烂谷子,自然有人代为处理。
杨氏在整个四川都是大户,四川地方望族,唯命是从,以杨氏为首的望族们,让那些个经纪买办们,把这些粮食收到粮仓。
这些粮食就变成了青稻钱,百姓们借谷子,还银子,而且利钱高到吓人,百姓们没钱还银子,只能卖儿卖女卖土地了,这便是兼并。
大明许多内生性的矛盾,千奇百怪,但大抵可以归纳到兼并二字,提笔区区十八笔,道尽人间万般苦。
“呸!什么狗屁的诗书礼乐之家,书香门第簪缨之户,狗屁不是!说他们是道貌岸然的畜生都是抬举他们了,简直是猪狗不如,盯着百姓那点余粮,那才几个钱!”朱翊钧听完张居正所言,说了脏话。
作为张居正这个大儒的门生,朱翊钧真的很少说脏话,更很少骂人,有利益冲突,彼此亮明刀枪火并就是,即便是早就知道了这帮玩意儿的面目,但是听闻这些事的时候,朱翊钧还是气愤不已。
本来,杨有仁死了,继续追击暂告段落,但事情发展就是如此,绕来绕去,再次绕到了他们杨氏。
不是朱翊钧针对杨氏,是乃是革故鼎新的路上,不是这件事,就是那件事,总会碰到杨氏罢了,作恶多端,大祸自招。
万历新政已经推行到了第八个年头,连南衙的遮奢户都怂了,认了朝廷的清丈还田政令。
“臣请陛下圣命,遣使四川专办此案。”张居正没有纠正陛下失仪,这说两句脏话而已,他们办事的时候不嫌脏,嫌陛下骂的脏?
“先生可有人选?”朱翊钧询问道。
张居正俯首说道:“都察院监察御史王谦。”
对付遮奢户,就要派出对遮奢户十分熟悉的人,王谦是晋党党魁的儿子,作为政敌,他前往四川,避免了沆瀣一气,为了打击张党的嚣张气焰,王谦也会不余遗力。
“先生所荐之人,极为合适,就是朕担忧王谦久在京师,恐难办好此事,若是出了麻烦,王次辅就这一个独子,恐伤君臣之和。”朱翊钧对这个人选很赞同,但王崇古就这一个儿子。
三年三十四万两银子,还没王谦的零花钱多。
若是王谦死在了四川,王崇古又如何自处呢,王崇古的圣眷堆积极高,官厂团造法,有了阶段性的成果,人事任命,自然要考虑王崇古的意见。
“臣和王次辅沟通过了,为国朝任事奔波,本就是臣子之大义所在,食君俸,自然要忠君事。”张居正左右看了看低声说道:“王谦已经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了。”
王谦若是死了,那也是为老王家堆积圣眷了,反正他已经后继有人了。
“王谦为巡按御史,若是在四川出了事,四川地方承受不住这个代价。”张居正进一步解释道,这趟差事,危险有一些,并不是特别危险,除非四川想造反,这是基于行政力量恢复的前提下。
“嗯,那就王谦吧。”朱翊钧最终肯定了张居正的举荐,王谦带着缇骑千户、缇骑、都察院诸官,前往四川,主要针对的是四川地方望族,至于官吏,则是都察院和吏部之事。
张居正来到离宫面圣,自然不只是四川戥头案这一件事,他抖了抖袖子,翻出了一卷书,递给了冯保。
看着书放到了御案之上,张居正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阶级论,张居正在这卷书里,详细的阐述了自己对阶级的理解和定义。
阶级,一种衡量掌控社会资源、调动社会资源能力大小的标准。
张居正将其分为世袭官、官选官、名门望族、乡贤缙绅、走狗皂吏、自耕农户、佃户长工、穷民短工、贱籍奴仆。
例如普遍存在大明的番夷奴仆,都属于贱籍,在华夷之辨中,番夷不是人,有个贱籍已经是高攀了。
产生阶级的根本原因,张居正在开始的时候,将其归因到了帝制,这让张居正迟迟无法动笔。
如果将阶级产生的原因完全归因帝制的话,那岂不是代表推翻帝制,就消灭了阶级?推翻帝制,作为保皇党中的铁杆保皇党,张居正怎么可能如此大逆不道?
这让张居正思索了好几年的时间,少年天才,历经风雨,摄政五年,当国九年的张居正,用了数年的时间思索这个问题。
细想之后,张居正发现自己有些管中窥豹,狭隘了。
阶级的产生,不是帝制和依托于帝制之下的官僚制度,阶级、帝制、官僚、矛盾,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阶级的产生原因极多,张居正在这一卷书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张居正看来,阶级是伴随着朘剥出现的,而朘剥则代表着生产剩余,而阶级存在的原因是生产有剩余,但生产力,也就是人改变自然能力不够充足,生产剩余无法满足所有人需求才产生了阶级。
“先生的想法,和儒家的大同,几无区别。”朱翊钧看完了一小段,打算细细研读,笑着对张居正说道。
按照张居正的逻辑,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有剩余但仍然不足,当生产力过剩,则物质过剩,就可以消灭阶级了。
但朱翊钧觉得不是这样的,即便是生产力过剩、物质过剩,仍然存在阶级。
张居正并不幼稚,就像儒家把修身看的比天还高,似乎只要人人都修身,把德行修好了,就是伱爱我,我爱他的甜蜜大同世界,但这修身修德修了两千年了,大同世界仍然是遥不可及的梦。
政治主张,素来如此,一切政治主张,都要构建一个人人向往的理想国,而后向着理想的模样努力。
理想国不是用来实现的,是用来做梦的,俗称画大饼。
你画的这个大饼,越是具体,越是详细,越是真实,就有越多的人追随你,支持你,让这个大饼更加具体详细和真实,不断补充之下,或许、有可能、大概,这个大饼终于成真的那一天。
“臣才疏学浅,也就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张居正不觉得自己是无能的,在政治学问这一块,他已经和陛下走到了所有人的前面,他这套理论办法,只要不失传,就注定万古流芳。
至于生产力真的发展到了那一步,理想国并没有出现,他张居正那会儿早就是冢中枯骨,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朱翊钧和张居正聊了许久,王崇古的以工代赈安置流氓疏,其实是在创造一个阶级,一个在走狗皂吏之上,和乡贤缙绅等同的阶级,工匠。
一旦这个阶级形成、稳固,成为和乡贤缙绅相抗衡的力量,这个群体为了自己的生存,会持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而另外一方面,随着开海和大量白银的涌入,也会诞生一个官选官之下,望族之上的阶级,他们掌握的社会资源:人口、土地、生产资料、生产剩余等等,将远超望族、缙绅之流,而这个阶级在不断的扩张之中,会不断的扩大自己在社会的影响力,并且深入影响到官选官和世袭官。
这是朝廷必须警惕之事。
按张居正的说法,就是一旦这个群体的爪子伸向了不该伸的地方,该剁就得剁。
张居正是有具体参考,这个参考一共有两个例子,一个是王崇古,一个是孙克弘的孙氏。
他们都是特权经济的代表,是大明朝廷调整政策之下,养出的两个庞然大物,他们掌控的社会资源已经远远超出了名门望族,甚至还是官选官中的中流砥柱。
下一步,就是僭越皇权。
“先生,大才。”朱翊钧只是粗浅的读了一遍,就感悟颇多,略有些疑惑的问道:“先生何处悟道?”
矛盾说,是张居正观月、观湖、观风、观人,总结历代先贤所得,而这阶级论是在矛盾说和公私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政治讨论。
朱翊钧比较好奇,张居正到底是怎么想明白的。
“臣观猴山所悟。”张居正犹豫了片刻,还是满足了皇帝的好奇心。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问道:“猴山?”
“猴山。”张居正点头说道:“猴山也有猴王,而这猴王夺猴子猴孙食物,这猴子猴孙不敢反抗,多有争抢,但也没有饿死,故此为生产有余,臣一琢磨,充足供应食物之后,食物极为充盈,这猴山内讧果然少之又少,互相不再争抢。”
张居正没有骗皇帝,他是真的在猴山前,把这件事想明白的,如果细细观察猴子,会发现,它们这个集体,居然也有猴王,也有阶级,但食物极为充盈,不必抢夺之后,仍有猴王存在,甚至一些瘦弱的猴子猴孙,仍然瘦弱。
这和张居正的理论并不相符。
这也是张居正阶级论的第二卷内容,分配,他还没写出来,也不清楚自己死前能不能写出来。
悟道这种事,得看机缘。
“猴山好啊,冯大伴,猴山群猴有功,许五世粮足饭饱。”朱翊钧犒赏了这个猴山,他倒是想给张居正继续加官进爵,以献书定策之功,恩赏张居正一个侯爵玩玩,他肯给,张居正绝不肯要就是了。
“臣遵旨。”冯保俯首说道。
第一卷阶级论最大的成果,是承认了阶级的存在,这是承认问题面对问题,连阶级都不肯承认,那是怯懦,承认阶级存在,面对阶级带来的诸多问题,进而调和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朝廷享受权利必须履行的义务。
而阶级的划分、阶级出现的根本原因、阶级在矛盾相继的万物变化之中不断的自我补充,也是第一卷的成果。
而另一方面,张居正作为受制于千年以来的君君臣臣礼教影响,依旧为皇帝单独划分了一个阶级,其实皇帝的种种属性,应该算是世袭官阶级内,但张居正仍然将皇帝划分为了天命所归的人间圣人。
生物之主,兴益之宗。
张居正不是没有想明白,他在逃避,也是他依旧要倚仗高高在上的皇权推动他的新政,这是现实,而且陛下的英明,也让张居正偶尔会思考,难不成真的有天命不成?
这让这第一卷的阶级论,有点异味儿,但并不多,张居正作为臣子,没有过多的讨论皇帝这一阶级,在整卷书里,只是单独将皇帝列了出来。
朱翊钧大手一划,把皇帝这一个阶级划去,让整卷的异味儿尽数消散,反正帝制之下,臣子也不能讨论,所以干脆不设便是。
次日的清晨,戥头案的累累血债,和阶级论在各大民报的头版头条出现,邸报更是长篇累牍,添加了来自皇帝的亲自注释。
毫无疑问,这将是未来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纲常。
皇帝亲自作释,代表着日后的科举考试中,一定会出现矛盾说、公私论、阶级论,这是必然,张居正整饬学政的一个环节,也是大明的惯例之一。
这让学子们叫苦连天,算学还没弄明白呢!
杨有仁的死,也让遮奢户们头皮发麻,大将军府的刀对外不对内,戚帅只要从关外回到了京师,和以前的受气包没什么两样,唯独这个黄公子,大将军如此纵容,实在是让人多了许多的猜测。
廷臣们有很多早就知道或者是想到了,知道了这黄公子,恐怕不是蓬莱黄氏。
戥头案在京师闹出了巨大的风波,若是佐以阶级论食用,让所有人对天下运行的逻辑,多了几分本质上的认识,在互相印证之下,新都杨氏,立刻就被风吹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杨德仁,嘉靖二年进士杨惇之子,出自新都杨氏二房,杨有仁冲撞了黄公子,杨德仁一手制造了杨有仁的自缢,但似乎大将军府仍然不满足,仍要追击,杨德仁带着两车的礼物,带着拜帖,来到了大将军府,请求拜见戚继光,请求戚继光放过。
戚继光没有拿到拜帖,因为大将军不在家,大将军在京营忙碌,白天拜访基本上看不到人。
但杨德仁从门房得到了大将军的回复,自作孽,不可活。
戚继光这个回答,十分明确告诉了杨家,他戚继光的态度,要搞杨氏的不是他戚继光,是大明朝廷,是新政的大势,而且这个回答,还有另外一个更加明确的含义,陛下剑指之处,兵锋所至之地。
即便是你人在四川,敢造反,骨灰给你扬了。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 http://www.81ht.com/read/231358.html ,欢迎收藏!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