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各自准备的春夏


小说:从长平之战开始  作者:随云逸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从长平之战开始 http://www.81ht.com/read/229729.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出使楚国的赵国使者,依旧几乎不费什么气力就完成了赵括所交代的任务。
  秦国即将进攻楚国的消息,楚王倒是并没有多少意外,两国积怨已久,楚国也是日夜防着秦国来袭。甚至明天秦军就大举进攻,楚王都不会意外,当然,要不是楚国国力不足,楚王也想在明天就反攻秦国,夺回鄢郢。
  至于赵国用军械武器换取粮食的建议,楚王也是满口答应,丝毫没有感觉赵国以秦国为饵的意思,倒是让赵国使者满肚子的算计都落了恐。
  说实话,楚国的武器真的是不太行。
  尽管吴越之地,自古就是出名剑的地方,当然那都是青铜器时代的辉煌了,也正因为青铜剑器的足够优秀,也让吞并了吴越之地的楚国满足于青铜的铸造,加上楚国南蛮之地,与中原的沟通不畅,进而导致了楚国兵没能很好跟上铁器时代的发展。
  再加上炼铁重地的丢失,更是给了本要迎头赶上的楚国炼铁业当头一棒。
  如今的楚国,倒也不是造不出好的兵刃,可是无论从制造的工艺还是流程,都明显落后于秦、韩、赵这三个头部的国家。
  尤其是流程的落后,导致楚国在制式武器的制作上几乎都是事倍功半的存在,甚至还有不少的领主手下,使用的还是曾经的青铜武器。
  青铜对上铁器,这仗不打也知道是个什么情况。
  不过相对于军中的窘迫,楚国民间对铁器的使用倒显得更加普及,不仅是陈都以及靠近韩之国的区域,即便是在吴越、南蛮之地,铁器也基本取代了青铜器,成为了农耕工作中的主力。
  铁器的推广促使着农业的发展,这也是楚国在失去了鄢郢之地之后,依旧还能保持庞大的军队体系,依旧能屹立在强国之林的根本原因之一。
  当然了,这倒并不是因为楚王如何如何地关心民生,只不过是铁器在军队中的消耗更加地频繁,而百姓却更加爱惜自家的铁器而已。
  不论如何,楚国对于铁制武器的需求,那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秦国的威慑之下,楚王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地扩充军队、补充军备。
  赵国的这一提案对于如今的楚国而言,简直不要太及时。
  楚王几乎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下来。
  同时,为了楚国能够更好地牵制住秦国,赵国给楚国提供的武器价格,也是诚意满满,几乎就是个,这也是楚王乐见其成的原因之一。
  要知道,在先进制程的帮助下,赵国铁制武器的成本,即便是加上了运费,依旧要低于楚国自己生产的成本。
  面对着这个诱人的价格,楚王甚至想要直接由赵国来代工自家的武器。
  好在,最后的理智还是拉住了楚王贪婪的心潮。
  秦楚也不是一开始就交恶的,明日的赵楚,未必就不是今日的秦楚。把自己的命脉交在他国的手里,这是件极其愚蠢的事情。
  当然,这并不妨碍楚王在这次的交易中用更多的粮食,换取更多的军械。
  很快,随着赵国使者的回返,又一批的粮食和满满当当的军械马车擦肩而过,一南一北地驶向了各自的目的地。
  两次的生意做下来,赵国的粮仓是满了,可邯郸的武库却也空了。
  好在,上党的军工厂已经恢复了运作,日夜不停的赶工中,一车又一车的制式武器被送到了邯郸的武库之内。
  赵国与楚国这么大的交易动静,自然也没有瞒过秦人的耳目。
  只是,收到这个消息的秦王,不仅没有恼怒,毕竟若是赵国明知自己即将行动,却什么都不做,那才是真不正常呢。
  为楚国提供武器,虽然会给秦国的进攻带来一定的
  阻碍,但说到底,阻碍也是极其有限的,更别说秦人自己做的比赵国可过分多了。
  赵国只不过是支援了一些武器,秦国可是连人带将都送到了韩之国内。
  只不过,秦人的开进却是在茫茫的大雪之中,比之春暖花开后行动的赵国,要隐蔽了不知多少。
  从这方面来讲,秦军的确要胜过赵军半筹。
  并且,赵国的这一举动,在秦王和秦国的众臣们看来,这更是赵国即将要进攻韩之国的前兆。
  而这正是秦国上下,所最希望看到的结果,自然不会去多过问此事,以免造成赵国改变初衷。
  就这样,在楚王的欢天喜地中,在秦王的暗自窃喜中,赵国悄然地拿到了他所想要的一切。
  包括但不限于:发起灭燕之战的足够的粮食、制式武器的更新换代、对秦、魏、燕、韩各国的战略欺骗、以及对燕国地形的提前勘测。
  可以说,只是在这个春天里,赵国就已经基本上在所有国家都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完成了对灭燕之战的大体准备。
  当然了,最最最重要的兵力,却还不是调动的时候。
  因为所有的赵民,无论男女老少,都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春耕!
  是的,东起上党、西至淮泗,甚至刚刚归附的九原郡,几乎所有的百姓都投入到了春耕之中。
  但凡适宜耕种的地方,全都被整理了出来,尤其是九原郡,本该是游牧的草原,却在胡赵交战的区域开辟出了一大片的可供耕种的土地。
  经年的血液浇灌,更是让这片区域有着比一般土地更肥沃的土壤。
  而这片区域的出现,也瞬间缓解了周地移民无地可耕的问题。原本荒芜的土地,在一双双大手的伺弄下,几乎肉眼可见地,变得生机勃勃了起来。
  至于被并入了赵国的大片草原和牧民们,赵国也没有强制他们改牧为农,强壮的汉子和女人,依旧可以在草原上放牧,而他们的老人和孩子,则可以继续在九原城或是即将新建的城池中,获得庇护。
  这当然是质子的一种。
  但在城池还没有完全铺开的现在,赵括也只能用这样的办法将胡人的心稍作控制。
  当然了,这样的束缚在胡人的眼中,却根本不是个事儿。
  没有了头人的约束、单于的剥削,只要少量的税赋,就能自由的放牧,孩子和老人还能得到照顾,不需要担心草原上野兽的攻击,这在诸多的牧民们看来,简直跟天国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只是,赵括也很清楚,这份感激也不过是暂时的。
  人心嘛,总是不会满足的。
  等胡人们过上了几年饱餐的日子,很快,他们就会抱怨为什么一家人不能够在一起。尤其,为什么赵人一家子就可以在一起?
  即便那时候,赵国的城池已经遍布在了草原之上,不用几天,他们就能跟城里的家人团聚,他们依旧还是不会满意。
  这已经不仅仅是那么简单了。
  跟他说农耕与畜牧的区别,他会说他听不懂;要他也一起从事耕种,他更会恼羞成怒;
  他既想要空中雄鹰的自由,却又想要家雀的安逸。
  即便是一碗水端得再平也未必有用。
  已经忘记了曾经的痛苦的他们,只会记得,他们的国家被赵国灭了。或许只有一场浩劫降临,才能让剩下的人承认自己是赵国人。
  反复的磋磨几次之后,随着血脉的交融,这片草原,以及这片草原上的人们,才会真正融入到赵国的怀抱。
  嗯,这些当然都是后话了。
  至少现在,草原上的牧民们也像所有的赵人一
  样为了赵国、也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奔波放牧着。
  于是,炎炎的夏日如期而至。
  整个战国大地却是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宁静之中,恰如暴风雨来临前的最后的安宁。
  而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越是临近秋日,整个战国却越是呈现出了异常奇怪的南北分界的情形。
  以周王畿曾经繁华的都城洛城为界,北面的赵国、燕国和齐国,依旧安静如初,除了来往的行商之外,几乎很难看到大队的人马在驿道上行驶的身影。
  而反观南面的秦、楚、韩国甚至是魏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兵力调动的情况。
  其中,尤以秦、楚两国之间兵力的调动最为频繁。尤其在那富庶的蜀中,数以十万计的兵员,正在缓缓地聚集中。
  当然,这些都是在上帝视角才能看到的境况。
  即便是秦国已经在蜀中悄然聚集大量的兵力,也因为山川的阻隔,并未能让任何国家获知。
  不过,因为赵国的提醒,楚国显然也加强了对秦国的警惕。更多的兵力配备着赵国运到的武器,被派上了边境之上。
  如此大规模的兵力集结,当然对秋收有着不小的影响。但这点影响对于财大气粗的秦国而言,根本算不了什么。
  更何况,蜀地本就比赵国的北地要早熟十数日,不出意外的话,秦国从蜀中出兵,虽然要克服一定的地理条件,但却也有更加充裕的时间。
  也就在秦国悄悄地在蜀中调集兵力的6月里,廉颇和田单也终于完成了他们耗时数月的敌情侦查,随之而来的,便是两份详尽的作战计划被秘密地送到了邯郸赵括的案头。
  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就绪,剩下的就是调兵出战而已了。
  不过,就是这最后一步,若是没有处理好,或许会将赵括之前所做的一切准备都毁于一旦。
  很简单的道理,若是出兵太早,秦军尚未完成集结,发现赵国意图在北燕的秦国,极有可能放弃既有计划,转而强攻赵国,或是入侵周地,如此一来,即便是赵国迫于压力势必要回师救援。
  而若是出兵太晚,被秦国抢了先机,则有可能一步落后而步步落后,虽然赵括和他的将领们已经为攻燕做了充足的准备,但灭国之战终究要比侵土之战难上太多了。
  毕竟占领一些土地,敌国或许会愤怒,或许也会反抗,但绝不会以死相拼;可若是要灭国,即便是再昏庸的君王,也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一切,殊死顽抗。
  刚刚被秦国灭掉的周朝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行百里者半九十,说的便是如此。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从长平之战开始最新章节 http://www.81ht.com/read/229729.html ,欢迎收藏!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