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风起明末 http://www.81ht.com/read/229712.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杨嗣昌久经宦海,问出的问题自然不会无的放矢。
当初在洪承畴帐下之时,陈望可以说是对于官场很多的潜规则还有隐语都不明白,因此影响到了自身的仕途。
不过在曹文诏的提点和教导,以及后续又在孙传庭的麾下任差,陈望也逐渐的明白了官面上的规矩和潜在的规则。
杨嗣昌此时绝对已经是得知了河南省局势崩坏的消息,而且有意调遣他去往平叛,否则不会和他说上这么多的话。
陈望很清楚自己随后的这一番回答,将会在很大程度之上决定杨嗣昌对于他的安排。
陈望心思灵敏,加上此前便已是打好了腹稿,因此在短短的转瞬之间,便已经是想好了措辞。
“末将派遣使者招降,许诺其若是选择招安,便可以饶恕其反叛之罪,保全其家眷军兵,但未曾允诺过其任何的官职。”
陈望微微垂首,恭敬的回禀道。
“招安流寇,一应授官给职都须得阁部首肯,末将并无此等权限,自然是不能逾越。”
陈望看到杨嗣昌原本眉宇间的愁容消散了许多,脸上也是有了些许的笑容,心中大定。
杨嗣昌城府极深,喜怒轻易不形于色,眼下却是表露了出来,也是一种信号。
陈望知道自己的这一番话,必然是拿住了杨嗣昌的心理。
“你麾下汉中镇北上勤王损失惨重,步兵好练,但是骑兵难得,王国宁原为流寇七十二营之营首,麾下嫡系精骑也算是上佳的骑兵,正好补足如今你麾下骑兵不足短板。”
杨嗣昌收敛住了笑容,抬起右手按住了手中茶杯的茶盖,镇声道。
“王国宁昔日归降之时授为参将,如今叛而复降,再授参将自然是不能,暂且授为游击,后续升迁看其战功而定。”
陈望应声奉令,朗声答道。
“谨遵阁部军令。”
杨嗣昌放下了手中的茶杯。
对于陈望招降王国宁这件事,杨嗣昌并没有丝毫的不满。
陈望主动提起这件事,而且做事极有分寸,规定之外的事情一件都没有去做。
在杨嗣昌看来,陈望麾下军队的战力加强,对于他自己而言还有好处。
陈望听话忠心,又能征善战,知晓进度,可以说是难得的下属。
南国诸省营镇心思不一,将校之间也又芥蒂,彼此之间很多时候不说配合,甚至还会出现相互掣肘的情况。
而且更重要的是,诸如左良玉之类的重将,甚至出现了拥兵自重的苗头,难以控制。
流寇再起,南国各省一片烽火,要想剿灭流寇,还需要依仗诸如左良玉、祖大弼这些军将。
对于这些军将,现阶段根本不好处置。
一个处置不好,将其逼反,到时候整个南国局势必将更加的崩坏,而逼反将校的罪责也需要人去承担。
别说是他杨嗣昌,就是任何一任巡抚或是督抚,也都担不起这个罪责。
如今南国的局势复杂,陈望忠心耿耿,又因为是曹文诏举荐的原因,双方加上这一层的关系。
杨嗣昌已经开始逐渐的将陈望视作为心腹。
陈望的实力得到加强,在杨嗣昌看来,一来可以利用陈望来压制麾下的一众的军将,二来陈望实力加强,便可以处理更多的麻烦事情。
说起来,若非是陈望接连建功,杨嗣昌都不知道该如何向着崇祯交代南国的战局。
南国的局势每况愈下,英、霍山区的进剿长久无功,张献忠、罗汝才先后逃入四川省内。
正如陈望所想,杨嗣昌现在不仅因为罗汝才逃出生天而焦头烂额,也正在为混乱的河南的局势而苦恼。
就在数日之前,河南又再度传来不利的消息。
河南民变的愈演愈烈,进剿的官兵再度败北,让杨嗣昌愁眉难展。
如今的河南除去李岩之外,还有十数股大小势力盘踞在省内各地,进剿官兵的失败,使得这些反叛势力的声势与日俱增。
曾经星星点点的火光,正逐渐汇聚成燎原之势。
杞县的农民军在李岩的带领之下再度取胜,大败进剿官兵,而后往西进发连破州县,声威正是如日中天之时。
河南巡抚李仙凤甚至被天子下诏训斥,天子传诏而来,让杨嗣昌稳定河南局势。
眼下河南的局势,单靠着河南本省的情况已经是无法解决。
河南省内军队第二次进剿的失败,使得原本就不富裕的兵力更加的捉襟见肘。
使得河南省内民变更加的沸腾,难以收拾,局势进一步的崩坏。
河南的民变加剧,首要的原因是因为陕兵归陕,导致兵力薄弱,无力镇压。
次要的原因,便是因为第二年开春之后,旱情不仅没有得到多少的缓解,反而还有进一步恶化的情况,原本已经重新安置下来的百姓无奈只能再度逃荒。
朝廷无力赈灾,各地盗匪蜂起,世道一日比一日更为艰难,更是加剧了局势的恶化……
杨嗣昌叹息了一声,到了南方,坐到了总理这个位置之上,他才知道事情并没有他当初想的那么简单。
饶是杨嗣昌在赴任之时,便已经是将很多事情都做了最坏的预料,但终究还是不抵现实困境的一半。
纸上谈兵,终究是纸上谈兵。
杨嗣昌再三思量,神色经济变化,最后终于是下定了决心。
“河南的情况,你可了解?”
陈望神色微凝,眼神骤亮,他低着头,很好的隐藏着脸上的神色。
作为武官而言,通过正常的渠道,其实得不到多少的消息。
除去所辖战区的信息能够得到详情之外,其他的地方和战区消息都不会下发于各镇各营之中,因为这些事情属于机密。
打胜的战役会宣传,打败的战役则会被遮掩起来,毕竟这些事情都会对士气和军心造成不小影响。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原先陈望在进入汉中府沔县稍微站稳了脚跟之后,便开始着手组建属于自己的情报机构,为的便是能够尽可能的了解整体事件的发展和走向。
这一次河南民变沸腾的消息,就是监察所星夜奔驰从河南送来的。
而在官方的塘报还有传下的消息之中,陈望并没有得到任何关于河南的消息,河南的情况被官方遮掩的严严实实。
河南糜烂,州县沦陷,这样的消息无疑是会极大的影响到前线官兵的士气。
在这个没有网络,通讯几乎靠着书信,出行基本靠走的年代,想要遮掩地方上的消息实在是太过于容易。
也是因为有着监察所的原因,陈望对于河南的困境才心知肚明,否则现在根本便是一无所知。
不过陈望虽然心中知道,但是面对着杨嗣昌,自然是不能表露出来分毫。
“阁部如此询问,可是河南有所变故?”
陈望抬起头来,假装狐疑之色,疑问道。
面上的疑惑之色,但是陈望的心中却是已经掀起了波澜。
河南之行,现如今已经是十拿九稳。
如果杨嗣昌没有让他去往河南的想法,也就没有任何的理由向着他的面提起河南的事情。
“河南民变沸腾,盗贼蜂起,由以贼酋李岩势力最盛,河南副总兵陈永福来报,言称麾下兵马规模已逾五万之众。”
监察所的设立,还有陈望暗中种种的布局,杨嗣昌自然是不可能知道。
杨嗣昌轻叹了一声,惆怅道。
杨嗣昌将李岩称为贼酋,而并没有称呼李岩的诨号。
明末之时,各地流寇的诨号很多时候极犯忌讳,诸如闯塌天、混世王、紫金梁等等。
但是对于这些流寇,各地的官府和将校上报之时,都是写明诨号。
不过李岩的诨号,却是没有人敢写。
因为李岩的诨号,是“信王”!
当今圣上,还是藩王之时,封号便是信王……
如此诨号,自然是无人敢称。
也正因此,李岩在河南叛起,也是引得崇祯勃然大怒。
“河南诸镇两次围剿此獠皆以失败告终,贼酋李岩的麾下因此招有不少的降丁,李岩连败河南进剿兵马更是引得四方流寇相投。”
“甚至有旧七十二营之寇首领兵归附,声势一日无两……”
杨嗣昌神色凝重,河南的局势如今一日三变。
第一次针对李岩的围剿失败是因为轻敌。
但是第二次针对李岩的围剿失败,河南各营的兵马可以说是真的倾尽了全力,并没有丝毫的轻敌。
陈望豁然抬头,面做震惊之色,震声道。
“前番塘报言说,河南九营三卫,进剿兵力足有三万,李岩与红娘子麾下流寇不过万众,兵力如此悬殊,怎会失败?!”
陈望的神色有大半是假,但是也有小半是真。
监察所毕竟草创,他能够收到了信息也极为有限,因此对于第二次进剿兵马的战败细节并不知情。
杨嗣昌皱起了眉头,冷哼了一声。
“河南九营三卫纸面上是三万人,实际上却连两万人都不到。”
吃空饷喝兵血,这样的事情在各地的营镇之中都是常例,在河南这样的内地营镇之中更是司空见惯。
对于这样的情况,杨嗣昌自然是极度不满,不过此事积弊已久,就算是他也是没有办法改变。
当初在洪承畴帐下之时,陈望可以说是对于官场很多的潜规则还有隐语都不明白,因此影响到了自身的仕途。
不过在曹文诏的提点和教导,以及后续又在孙传庭的麾下任差,陈望也逐渐的明白了官面上的规矩和潜在的规则。
杨嗣昌此时绝对已经是得知了河南省局势崩坏的消息,而且有意调遣他去往平叛,否则不会和他说上这么多的话。
陈望很清楚自己随后的这一番回答,将会在很大程度之上决定杨嗣昌对于他的安排。
陈望心思灵敏,加上此前便已是打好了腹稿,因此在短短的转瞬之间,便已经是想好了措辞。
“末将派遣使者招降,许诺其若是选择招安,便可以饶恕其反叛之罪,保全其家眷军兵,但未曾允诺过其任何的官职。”
陈望微微垂首,恭敬的回禀道。
“招安流寇,一应授官给职都须得阁部首肯,末将并无此等权限,自然是不能逾越。”
陈望看到杨嗣昌原本眉宇间的愁容消散了许多,脸上也是有了些许的笑容,心中大定。
杨嗣昌城府极深,喜怒轻易不形于色,眼下却是表露了出来,也是一种信号。
陈望知道自己的这一番话,必然是拿住了杨嗣昌的心理。
“你麾下汉中镇北上勤王损失惨重,步兵好练,但是骑兵难得,王国宁原为流寇七十二营之营首,麾下嫡系精骑也算是上佳的骑兵,正好补足如今你麾下骑兵不足短板。”
杨嗣昌收敛住了笑容,抬起右手按住了手中茶杯的茶盖,镇声道。
“王国宁昔日归降之时授为参将,如今叛而复降,再授参将自然是不能,暂且授为游击,后续升迁看其战功而定。”
陈望应声奉令,朗声答道。
“谨遵阁部军令。”
杨嗣昌放下了手中的茶杯。
对于陈望招降王国宁这件事,杨嗣昌并没有丝毫的不满。
陈望主动提起这件事,而且做事极有分寸,规定之外的事情一件都没有去做。
在杨嗣昌看来,陈望麾下军队的战力加强,对于他自己而言还有好处。
陈望听话忠心,又能征善战,知晓进度,可以说是难得的下属。
南国诸省营镇心思不一,将校之间也又芥蒂,彼此之间很多时候不说配合,甚至还会出现相互掣肘的情况。
而且更重要的是,诸如左良玉之类的重将,甚至出现了拥兵自重的苗头,难以控制。
流寇再起,南国各省一片烽火,要想剿灭流寇,还需要依仗诸如左良玉、祖大弼这些军将。
对于这些军将,现阶段根本不好处置。
一个处置不好,将其逼反,到时候整个南国局势必将更加的崩坏,而逼反将校的罪责也需要人去承担。
别说是他杨嗣昌,就是任何一任巡抚或是督抚,也都担不起这个罪责。
如今南国的局势复杂,陈望忠心耿耿,又因为是曹文诏举荐的原因,双方加上这一层的关系。
杨嗣昌已经开始逐渐的将陈望视作为心腹。
陈望的实力得到加强,在杨嗣昌看来,一来可以利用陈望来压制麾下的一众的军将,二来陈望实力加强,便可以处理更多的麻烦事情。
说起来,若非是陈望接连建功,杨嗣昌都不知道该如何向着崇祯交代南国的战局。
南国的局势每况愈下,英、霍山区的进剿长久无功,张献忠、罗汝才先后逃入四川省内。
正如陈望所想,杨嗣昌现在不仅因为罗汝才逃出生天而焦头烂额,也正在为混乱的河南的局势而苦恼。
就在数日之前,河南又再度传来不利的消息。
河南民变的愈演愈烈,进剿的官兵再度败北,让杨嗣昌愁眉难展。
如今的河南除去李岩之外,还有十数股大小势力盘踞在省内各地,进剿官兵的失败,使得这些反叛势力的声势与日俱增。
曾经星星点点的火光,正逐渐汇聚成燎原之势。
杞县的农民军在李岩的带领之下再度取胜,大败进剿官兵,而后往西进发连破州县,声威正是如日中天之时。
河南巡抚李仙凤甚至被天子下诏训斥,天子传诏而来,让杨嗣昌稳定河南局势。
眼下河南的局势,单靠着河南本省的情况已经是无法解决。
河南省内军队第二次进剿的失败,使得原本就不富裕的兵力更加的捉襟见肘。
使得河南省内民变更加的沸腾,难以收拾,局势进一步的崩坏。
河南的民变加剧,首要的原因是因为陕兵归陕,导致兵力薄弱,无力镇压。
次要的原因,便是因为第二年开春之后,旱情不仅没有得到多少的缓解,反而还有进一步恶化的情况,原本已经重新安置下来的百姓无奈只能再度逃荒。
朝廷无力赈灾,各地盗匪蜂起,世道一日比一日更为艰难,更是加剧了局势的恶化……
杨嗣昌叹息了一声,到了南方,坐到了总理这个位置之上,他才知道事情并没有他当初想的那么简单。
饶是杨嗣昌在赴任之时,便已经是将很多事情都做了最坏的预料,但终究还是不抵现实困境的一半。
纸上谈兵,终究是纸上谈兵。
杨嗣昌再三思量,神色经济变化,最后终于是下定了决心。
“河南的情况,你可了解?”
陈望神色微凝,眼神骤亮,他低着头,很好的隐藏着脸上的神色。
作为武官而言,通过正常的渠道,其实得不到多少的消息。
除去所辖战区的信息能够得到详情之外,其他的地方和战区消息都不会下发于各镇各营之中,因为这些事情属于机密。
打胜的战役会宣传,打败的战役则会被遮掩起来,毕竟这些事情都会对士气和军心造成不小影响。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原先陈望在进入汉中府沔县稍微站稳了脚跟之后,便开始着手组建属于自己的情报机构,为的便是能够尽可能的了解整体事件的发展和走向。
这一次河南民变沸腾的消息,就是监察所星夜奔驰从河南送来的。
而在官方的塘报还有传下的消息之中,陈望并没有得到任何关于河南的消息,河南的情况被官方遮掩的严严实实。
河南糜烂,州县沦陷,这样的消息无疑是会极大的影响到前线官兵的士气。
在这个没有网络,通讯几乎靠着书信,出行基本靠走的年代,想要遮掩地方上的消息实在是太过于容易。
也是因为有着监察所的原因,陈望对于河南的困境才心知肚明,否则现在根本便是一无所知。
不过陈望虽然心中知道,但是面对着杨嗣昌,自然是不能表露出来分毫。
“阁部如此询问,可是河南有所变故?”
陈望抬起头来,假装狐疑之色,疑问道。
面上的疑惑之色,但是陈望的心中却是已经掀起了波澜。
河南之行,现如今已经是十拿九稳。
如果杨嗣昌没有让他去往河南的想法,也就没有任何的理由向着他的面提起河南的事情。
“河南民变沸腾,盗贼蜂起,由以贼酋李岩势力最盛,河南副总兵陈永福来报,言称麾下兵马规模已逾五万之众。”
监察所的设立,还有陈望暗中种种的布局,杨嗣昌自然是不可能知道。
杨嗣昌轻叹了一声,惆怅道。
杨嗣昌将李岩称为贼酋,而并没有称呼李岩的诨号。
明末之时,各地流寇的诨号很多时候极犯忌讳,诸如闯塌天、混世王、紫金梁等等。
但是对于这些流寇,各地的官府和将校上报之时,都是写明诨号。
不过李岩的诨号,却是没有人敢写。
因为李岩的诨号,是“信王”!
当今圣上,还是藩王之时,封号便是信王……
如此诨号,自然是无人敢称。
也正因此,李岩在河南叛起,也是引得崇祯勃然大怒。
“河南诸镇两次围剿此獠皆以失败告终,贼酋李岩的麾下因此招有不少的降丁,李岩连败河南进剿兵马更是引得四方流寇相投。”
“甚至有旧七十二营之寇首领兵归附,声势一日无两……”
杨嗣昌神色凝重,河南的局势如今一日三变。
第一次针对李岩的围剿失败是因为轻敌。
但是第二次针对李岩的围剿失败,河南各营的兵马可以说是真的倾尽了全力,并没有丝毫的轻敌。
陈望豁然抬头,面做震惊之色,震声道。
“前番塘报言说,河南九营三卫,进剿兵力足有三万,李岩与红娘子麾下流寇不过万众,兵力如此悬殊,怎会失败?!”
陈望的神色有大半是假,但是也有小半是真。
监察所毕竟草创,他能够收到了信息也极为有限,因此对于第二次进剿兵马的战败细节并不知情。
杨嗣昌皱起了眉头,冷哼了一声。
“河南九营三卫纸面上是三万人,实际上却连两万人都不到。”
吃空饷喝兵血,这样的事情在各地的营镇之中都是常例,在河南这样的内地营镇之中更是司空见惯。
对于这样的情况,杨嗣昌自然是极度不满,不过此事积弊已久,就算是他也是没有办法改变。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风起明末最新章节 http://www.81ht.com/read/229712.html ,欢迎收藏!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