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东征徐州时,刘知俊率两千人归降,并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勇冠诸将,号称“刘开道”,在平定青州的战斗中,累功受封同州匡国军节度使,从此为朱温镇守着西部边陲。随后的这些年里,关西无战事,刘知俊也几乎被历史遗忘。
如今,李茂贞蠢蠢欲动,关西不宁,刘知俊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处,开启了高光时刻。屡屡以少胜多,打得关西集团节节败退,各州各城纷纷投降。刘知俊以一己之力,为后梁开疆拓土,把西部疆域推进到关西腹地。
在此过程中,刘知俊以一支偏师,吞掉了关西集团的两个军镇:延州保塞军、鄜州保大军。这也是西部战场最大的胜利果实。
按照惯例,刘知俊起码应该受封其中一个军镇的节度使。而朱温却任命延州降将高万兴当延州保塞军节度使,任命牛存节当鄜州保大军节度使。
赏罚不明,这令刘知俊非常郁闷。
此时,朱温又发来命令,让刘知俊进攻邠州。刘知俊便以后勤补给不足为由,拒绝执行,率部班师,返回本镇。
撂挑子了。
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心理失衡是正常的,闹点儿小脾气也是在所难免的。但这并不足以激发叛变。
如同李存孝拿下昭义地区,却被李克用授予康君立一样,李存孝气得一连好几天不吃饭,但他并没有因此谋反,促成其谋反的,总要有另一个关键因素的催化,那就是——谗言。刘知俊也不例外。
有意思的是,这个谗言并不是针对刘知俊的,而是针对王重师的。
王重师是朱温集团中的元老勋旧,武艺超群,尤擅剑槊;朱温东征时立有大功,当时朱温围攻濮州,好不容易破坏了一段城墙,守军却在缺口处堆放柴薪,点燃后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火墙,阻挡汴军,王重师正卧病在床,听说之后,立刻一跃而起,命令士兵用棉被沾水,投入火中,然后身先士卒,穿越火墙,与敌拼杀,终于为汴军撕开一道缺口,最终拿下了濮州,而王重师也因此身负重伤,生命垂危。
濮州战后,朱温亲自到病榻前探望伤势,手扶病躯,忍不住泪流满面,痛心疾首道:“我宁愿不要濮州,也不愿损失王师重啊!”长坂坡刘备摔子的既视感。
朱温给王重师找来名医,全力救治。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王重师才脱离生命危险。
随后,又随军出征,屡立战功,如今坐镇大安府。
大安府,即长安,是大唐帝国的首都,曾经繁荣富庶,但自黄巢之乱以来,屡遭战火蹂躏,在后梁建立之前,就有野生狐狸在街巷出没的记载了。前文粗略地罗列过长安城遭受的几次大破坏,在此不再赘述。
王重师赴镇大安府还不到三年,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物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匮乏的。在“潞州之战”时,朱温征调粮草辎重,王重师未能及时如数地供应,公正地说,王重师确实有他的苦衷。
然而朱温却对此相当恼怒,认为是王重师居功自傲,无视自己的威严。这是所有团队领袖对“从龙功臣”、“元老勋旧”的偏见。
此时,又有一件事刺痛了朱温,撩拨了他那根对“元老功臣”的敏感神经:王重师擅自发兵。
也许是为了配合刘知俊的作战,也许是想趁关西集团溃败时捡便宜,也许是遭受了关西集团的袭击而进行反击自卫……这个原因已经成为永远不可能解开的历史悬案,我们也无法考证,总之,王重师未经组织批准,擅自出兵深入凤翔、邠州等关西腹地,执行军事行动,并大败而回。
无论王重师出于何种考量、何种动机,他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擅自兴兵。虽然他身为藩镇、贵为宰相,但他仍然是朱温的马仔,他的一切行动必须遵循“早请示、勤汇报”的原则,要让老板朱温掌握自己的一举一动,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
擅自兴兵,想在关西战场上捡鱼,难道是想学淮南的田頵吗?
朱温对此相当不满,于是命王重师来中央述职,同时调派亲信刘扞当佑国军留后,暂时接管王重师的工作。
史书上同样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说刘扞进谗言,陷害王重师,却没说二人之间究竟有何矛盾,刘扞为何要陷害王重师。不过并不妨碍我们的逻辑推理:
首先来看二人的行动轨迹,王重师成名于濮州之战,“其后北伐幽、沧、镇、定,屡与晋军接战,颇得士心,故多胜捷”,即归顺于“收菜”,出道于东征,扬名于北伐。
刘扞,资历比王重师老,朱温初镇汴时就在麾下效命;而他的成名则比王重师稍晚,北伐时才出道。而且刘扞的出道比较特殊,并不是一刀一枪浴血奋战,而是深入虎穴,“单刀赴会”。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前文详述过,朱温北伐镇、定,战略目的是威慑河朔,使河朔诸镇臣服于汴州势力,而不是真的要吞并他们,所以最希望出现的结果就是在汴州势力的恩威并济下,河朔诸镇能够像魏博罗弘信一样,心甘情愿臣服于汴州。
于是,“单刀英雄”刘扞应运而生。
当时,镇州成德军王镕对朱温的动机持严重怀疑态度,故而严阵以待。为了表示和解的诚意,为了展示我军强大的自信,刘扞单人独骑,驰入镇州城,当面向王镕宣讲朱温的政策。
刘扞有勇有谋,文武双全,不仅有孤身探虎穴的勇气,更有口吐莲花的绝佳口才。于是,王镕这才答应放弃了抵抗,臣服于朱温。
随后,汴军转攻定州义武军。刘扞同样又是单人独骑,入定州城,游说王处直。于是,定州义武军也归顺了朱温。
“凤翔之围”,朱温同样是派刘扞进城,与李茂贞沟通和解、送回昭宗等事宜。这一次,刘扞面见了昭宗皇帝,昭宗向他询问朱温军中的事情,刘扞对答如流,无失礼处,更无卖主之举,十分得体。昭宗对刘扞非常满意,赐锦袍、银马鞍、授光禄大夫、检校司空、拜登州刺史、赐“迎銮毅勇功臣”荣誉称号。
刘扞虽然没有冲入敌阵大砍大杀,没有身披八九创,却在一条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散发出夺目的光辉,唇枪舌剑,不知阻止了多少场战斗,不知挽救了多少条性命。
其后,朱温征讨淮南,刘扞又发挥了他的另一个特长:搭桥。两次搭设浮桥,帮助汴军进退。
刘扞因此深受朱温宠信,一直留在身边,作为亲卫部队的总指挥官。
简单梳理,不难发现刘扞与王重师的重叠之处:北伐。
征讨镇、定时,王重师作为一员虎将,披坚执锐、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刘扞则深入虎穴,以三寸不烂之舌化干戈为玉帛。
也许,矛盾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比如,争功。这是同阵营将领之间屡见不鲜的事情,也是产生矛盾的重要原因。无论是朱珍与李唐宾,还是李存孝与李存信。
现在,朱温猜忌王重师,调王重师进京述职,而让刘扞接替之。
刘扞不仅顶了王重师的位置,更肩负着一个秘密任务——深入调查王重师的“反状”,搜集其“犯罪证据”,当然,这是公开的秘密,大家心照不宣。
王重师性格耿直,怒形于色,对刘扞的态度极为冷淡,怠慢无礼。
刘扞更加怀恨在心,于是暗中向朱温打小报告,诬告王重师与关西集团暗通款曲。
之前的诬告纯是无凭无据的摸黑,而这一次则大不相同。首先,朱温主观上已经严重怀疑王重师;其次,刘扞此次任务的重点就是调查王重师与李茂贞的关系。所以刘扞此时发回“王重师暗通李茂贞”的报告,足以致命。
朱温果然大怒,立刻贬王重师为溪州刺史,紧接着,下诏王重师自杀,屠灭全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推倒了多米诺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