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王闰之仙逝,高俅出场


小说:东坡往事  作者:耕文轩主人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东坡往事 http://www.81ht.com/read/208252.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元祐八年,六月二十四。
  苏东坡又向朝廷上书,试图乞请改知越州。
  他的理由是,自己入仕以来曾三次在江浙一带任职,粗知这里的风土人情,治理起来较为熟悉。又因为自己年老多病日甚一日,急切盼望早日归耕田园,幸好自己在常州宜兴县还有几亩薄田。越州虽然偏远,还可以借去越州赴任的机会到那里稍加修整,作为自己的归宿。
  就在苏东坡向朝廷乞请的时候,他的学生秦观因吕大防之荐,以秘书省正字充编修官。除了秦观,吕丞相还为道潜奏得“妙总”师号,这位仁公很在意有德才名望之人,即使隐居于山水之间的出世之士,他也很愿意成就,总想着使其显露名声。
  八月初一,四十六岁的王闰之病逝。
  次日,苏东坡沉痛地作文致祭,将这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贫贱之妻殡于京师后,给老乡杨济甫致简报了丧。苏辙与张耒也为之作了祭文。
  王闰之陪伴苏东坡经历了宦海的大起大落,他们共同生活了二十五年,先后历经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经济最困难时,和苏东坡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他解闷。她去世时,葬礼极为隆重,苏东坡亲自写了祭文《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
  王闰之的灵柩一直停放在京西的寺院里,十年后东坡去世,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王闰之终于和东坡合葬一处。
  根据自己在娘家的排行,新娘子原叫二十七娘,“闰之”这个名字,显然是苏东坡给取的,她所出生的庆历八年闰正月,而闰之恰恰生于这个闰月里,“闰”的字面意义就是不期然而然地“增多”,对于苏东坡来说,青年丧妻,只好无奈地给孩子找个继母,也与“闰”字吻合。
  考察苏家族谱,我们发现,苏家的女人与当时社会大多数女性一样,都没有正式名字。东坡祖母称史氏,母亲也只叫程夫人,而苏辙的妻子一辈子安于“史氏”之称,惟有苏东坡的两个夫人和侍妾王朝云,都和男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名和字,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不仅如此,闰之比王弗更进一步,有了自己的字:季璋。由此可见王闰之在娘家排行老四。
  值得注意的是,苏东坡所娶的王闰之,当年已经二十一岁。根据宋代礼仪,“女子十四至二十”,如果不是丧服在身,“皆可成婚”。从苏家的八娘十六岁嫁给程之才、王弗十六岁嫁给苏东坡、史氏十五岁嫁给苏辙来看,眉山女子出嫁之日多在十五六岁之间。那么,闰之为何二十一岁还待字闺中呢?
  原因只能有一个:将闰之嫁到苏家接替堂姊,给苏东坡当继室,这桩姻缘,极有可能是王弗在病危之际作出的安排。否则,苏东坡身为两中制举的“天子门生”、从六品的直史馆官员、欧阳修多次公开宣称他将是未来天下的文章宗师,不可能去娶一名韶华已逝的村姑。
  这一点,确实被研究苏东坡、为其修谱的学者们所忽略了。也许给不甚精通文墨的“二十七娘”取字,是在东坡纳朝云为妾前后,因为朝云跟随苏东坡,取字“子霞”;既然侍妾有字,夫人岂能没有?
  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在黄州的时候,苏东坡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东坡刚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东坡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这件事被苏东坡写进了诗里。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他来说是一种大安慰。
  贤淑决不是盲从,更不等于逆来顺受。闰之跟随苏东坡十六年,历经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官任,共同遭受责居黄州的生涯,后又从朝廷到州郡,再由州郡回朝廷,几起几落,颠沛流离,但她在东坡的生活中,决不是可有可无之人。请看下面一例:
  苏东坡刚到密州当太守时,正值天下大旱,蝗灾四起,百姓饥馑,民不聊生。东坡到任伊始,便投身灭蝗,接着扶困济危,沿着城墙拣拾弃婴,最后与百姓一道挖野菜,度饥荒,几乎到了身心交瘁的地步,偶尔在家里发点脾气,对孩子说话声音大些。是可以理解的。苏东坡有首《小儿》诗,就记载着家中发生的一件小事:
  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
  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
  这个小儿应是闰之在杭州生的苏过,当时仅四岁,见到父亲从外面回来了,大概是想要点好东西吃。苏东坡又累又饿,也许是刚刚挖完杞菊、拣罢弃婴,身心交瘁,于是就发了脾气。所谓“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是记述闰之的话,你怎么比他还任性?回到家就生气,干嘛不找点乐子呢?”既有责怪,又有怜爱,还有对丈夫、儿子的双重关怀。接着她就给丈夫洗净茶盏,砌上新茶,或许是端上东坡喜欢的密州“薄薄酒”,用融融暖意让丈夫回到家庭的温馨之中。
  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东坡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和王弗的家乡都是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岭青翠,碧水孱湲,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东坡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闰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东坡的诗稿焚毁。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东坡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
  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东坡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闰之叫苏东坡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东坡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了苏东坡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王闰之去世后十日,东坡先生在将上朝前的假寐时,又梦见了自己回到了纱毂行老宅。梦见自己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见几个庄客正在运土填塞小池。土中找到了几根萝卜根,他们高兴地吃了。
  下朝后,东坡先生为吴复古作了《北海十二石记》,那是吴复古随登州知州李师中出海游览时,在海岛上捡拾的十二块美石,每块都璀璨夺目十分可爱。吴复古将这些产自北海的美石带到位于南海的潮州,置于所居住的“岁寒堂”外,每日玩赏。
  武进人张举(字子厚),登甲科后,由于亲老之故,不忍朝夕去左右,闭门读书四十余年,多有论著,于古律诗尤清新。家藏书至数万卷,工书,精真、草、隶三体,皆造古人妙处。以大臣荐,起为颍州教官,三辞不就。其后孙莘老、范纯夫诸贤交荐,曰:某乐死草莱,后世必谓朝廷失士。
  东坡先生听闻此人的事迹后,亦与范祖禹力荐之。
  八月十六,太皇太后高氏染疾,东坡致简范祖禹询问了太皇太后的病情,对于范祖禹连日到宫中问候的忠心善举连连称赞。而作为礼部尚书的苏东坡,也因太皇太后的疾病,祷于天地、宗庙、社稷,并作疏文为之祈福化灾。
  接下来,东坡先生还上疏朝廷,论及了暖孝俗礼不可从,得到批准。还与顾临、赵彦若上疏,计划将《汉唐正史》中那些不必麻烦皇上听的部分去掉,选取可以给皇上听得内容摘抄编辑成卷,每逢侍读的时候进上读讲,以辅助圣治。
  九月初三,太皇太后高氏卒。
  苏东坡闻讯大为悲恸,为之所作的挽词中盛赞了太皇太后的仁慈之德与知遇之恩。毕仲游(字公叔)代替范祖禹作的《太皇太后哀册文》,苏辙跪读后,归以告其兄曰:不意公叔文章一至于此。东坡先生亦是盛赞其文,觉得此文“岂惟品藻,抑又实录矣”。
  十天后,朝廷复命,苏东坡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知定州。对于他自己乞请的改知越州,未被朝廷所允。
  接到除命后,苏东坡首先到东府苏辙的府邸,与弟弟雨中相别,作《东府雨中别子由》。此诗中所言虽多琐屑之语,但情真意切,若结合《朝辞赴定州状》再读之,诗中却有慷慨激昂之状,故是兴到之作。
  临近离开朝堂之际,苏东坡上了《朝辞赴定州状》,再与范祖禹上了《听政劄子》,向哲宗皇帝论及当下所宜先者,在于遵循太皇太后之法度而谨守之。
  东坡先生出京师前,曾与雍丘令米芾过从甚密,饮酒作字甚欢。东坡想辟王寔(字仲弓)为下属,结果王寔不愿意。
  王寔是许昌人,文恪公王陶之子,未冠时即师从司马文公学,温公不以膏粱蓄之,教以名节,授《礼》、《易》二经,仲弓亦超然不以仕宦进取为意。韩少师持国归以女,仲弓又为授。其诗文祖陶、谢、韦、杜,故其文典雅温丽,华畅而不靡,诗静而深,婉而丽,有一唱三叹之音,未尝急于人知,人亦不皆知仲弓也。
  总之,王寔这个人“人物高胜,虽贵公子,超然不犯世故,居官数自免,博学多闻,尤长于医”,可能东坡先生就是相中了他的这些优良品格吧。
  王寔不愿随东坡先生去定州,但幸得孙敏行(字子发)入幕。
  再就是东坡先生有一名叫高俅的小史,笔札颇工。《水浒传》第二回记载,开封府里有一个落魄子弟,这个人吹弹歌舞、舞枪弄棒、相扑玩耍样样精通,还颇能诗书词赋,这个人就是高俅。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东坡往事最新章节 http://www.81ht.com/read/208252.html ,欢迎收藏!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