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糜汉 http://www.81ht.com/read/207665.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南中虽然是属于益州的一部分,但是出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尽管大汉在南中设有四郡。但是真正执掌那四郡军政的并非是朝廷派去的的官员,而是当地势力强大的异族豪族。当然以目前大汉的国力,单单一个异族豪族的力量并不可怕。但若是整个南中四郡的地方势力都联合起来共同反叛,也可拉扯起战兵上万。这种数量的战兵,对于兵力空虚的益州腹地来说,是很有威胁的。这便是刘备想先下手为强的原因。只是诸葛亮在听完刘备的话后,沉思一番后便劝谏刘备道:“臣以为现在不是大举南征的时机。”听到诸葛亮出言劝阻他南征的意图,刘备有些意外。他不觉得他能看出来的问题,一向长于战略的诸葛亮会看不来。所以刘备问诸葛亮道:“卿有何见解?”诸葛亮对着刘备一拜后言道:“陛下以为南中蛮族为何想反却不敢反?哪怕是在外敌已然勾连彼等的情况下。”南中之所以时常有叛乱发生,除去当地有着错综复杂的内因之外,还因为大汉的敌人时常会派人勾连南中的野心之辈。这种情况刘备当然知道。他甚至还知道诸葛亮所言的外敌中,还包括江东的孙权。听完诸葛亮的反问后,刘备不假思索的答道:“自然是因为近年以来,我军武威煊赫,遂使南中逆民不敢妄动。”诸葛亮在刘备回答完后,略微点点头。接着他又对刘备言道:“因我军连战连捷,遂使得南蛮日趋安分。当然诸南蛮不臣之心久已有之,如陛下所言的那般,他们迟早会反叛。”“但以当今局势而言,南蛮短时间不会有所妄动,明面上他们依然会顺服陛下。凡战者讲究师出必有名,南中诸蛮尚未有明确反迹,陛下若突举大兵伐之,于这一点并不相符。大汉乃天下正统,况今天下三分,局势纷扰,这一点就更当更为注意。”见诸葛亮以出师无名为理由阻止自己讨伐南中,刘备不置可否。诸葛亮说的没错,师出无名不说其他,就单单对己身的士气也会有影响。只是刘备知道诸葛亮乃是个经世致用的大才,他不会单单以这一点反驳自己。没有出刘备的意料,诸葛亮接下来就对刘备继续劝谏道:“况南中虽号称异族聚集地,然境内依然有不少益州豪族盘踞。那众多益州豪族在当地扎根数百年,无论是在南中,还是在蜀郡都有着非凡的影响力。若陛下无名义而骤起大兵,会让好不容易安稳的益州再次动荡。”见诸葛亮提到这点,刘备的脸色开始变得肃穆起来。刘备知道诸葛亮是在提醒他什么。为何南中一地的动乱能持续数百年而一直未曾停歇呢?甚至在东汉国力昌盛时也是如此。那是因为南中一地的动乱,他的半独立性乃是益州全体士族所默许的。南中的特殊地理优势,让他成为了益州士族的一条退路。一旦益州士族在益州的中心犯有罪行,他们就可以利用在当地的影响力,从蜀郡逃入南中避难。尽管这会让他们的族望受到严重的打击,但至少保证了家族的存续。而大汉又一直有戴罪立功、存亡断续的传统。只要他们能保证族人的生命,他们的族人中有人后来能立下功劳,或者说通过养望成为益州的名士,那他们的家族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或许在进入益州之前,刘备还不知道益州士族的这种骚操作,但是当他入主益州后,他可是亲眼见过这种操作的。就例如当初他刚刚入主益州时,益州“一日三惊”时一般。在那段时间中,他为严正法度加强统治,是杀了不少人。但是逃去南中的人更多。而当初他之所以能通过强硬的手段,将益州以最快的速度稳定下来,南中的存在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只要有着一条后路在,士族是不会轻易抱团死磕的。但若是他在师出无名的情况下,抽剑将益州士族的那条后路斩断,益州很可能会再次陷入动荡中。并且那样的动荡,也许不会如当年一般轻易平定了。益州目前是刘备的根据地,没有帝王会不对根据地不稳一事不感到忧心。诸葛亮见刘备因为他的话陷入沉思,便继续言道:“荆州十数年来一直陷入战火中,当年的富庶之国早已不见,现在我大汉的国力大多只靠益州支撑。而益州近年来亦频繁损耗国力支撑大战。南中诸蛮分散各地,要想彻底讨平,我军兵力当在数万。可南中地势险恶,交通不畅,南征之战耗时不会短。以益州目前之国力,是实在无法再支撑陛下长久南征的。纵使不考虑师出无名这一点,就单单以我大汉的国力,这时大举出兵南征亦不是上佳之举。”诸葛亮在说完这一点后便看着刘备,希望他能认真考虑他的看法。而刘备在诸葛亮的提醒之下,他对于刚刚心中的想法,已然发生动摇。诸葛亮说的是对的。若现在大汉有国力能支撑大举远征,他第一时间想的肯定就是北伐,而绝不是南征。只是虽然诸葛亮说的很有道理,但刘备之所以想南征为的不是彻底将南中四郡纳入他的统治中。他担心的是将来他在大举北伐之时,南中会趁机偷袭益州腹地。要是这个隐患不消除,刘备始终觉得心里不踏实。诸葛亮见刘备还在犹豫,他便上前一步对着刘备问道:“以往每逢陛下外出征伐时,都会留臣镇守成都。”“而臣向陛下保证,只要臣在成都一日,势不会让南中的动乱影响到陛下的北伐大事。”诸葛亮的言语之中充满着强大的自信。诸葛亮的自信影响到了刘备。他望着眼前这个十数年来,从未在他面前有所妄言的腹心之臣,眼角之间流露出笑意。“南中一旦动乱,想来招抚、施恩皆是无用。兵乱唯有以兵争镇压。而届时大汉良将皆会随我征战,孔明可是有把握独自能讨平战乱?”刘备有这种疑问,是因为诸葛亮以往虽然也有带兵过,但他却极少独立领军过。面对刘备的疑问,诸葛亮立刻拱手答道:“请陛下放心。”“南中安宁就罢,若南中诸丑胆敢叛我皇汉,跳梁者,虽强必戮!”当听到诸葛亮的那句“跳梁者,虽强必戮”之后,刘备顷刻间哈哈大笑起来。“好。”大笑之余地一个字,显露出刘备对诸葛亮无比的信任。没有实际战绩的言语或许在别人那里是苍白的,可刘备愿意毫无理由地相信他的卧龙。只因为十数年来,诸葛亮从未让他失望过。当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有了解决办法后,刘备现在的心情变得极佳。他拉住诸葛亮的手一同站在高高的台阶上。这时刘禅已然在刘备与诸葛亮身前的广阔空地上,驾驶着胯下的骏马继续搭弓射靶起来。刘备看着刘禅那越发熟练的骑射动作,他的眼神中有着毫不掩饰的疼爱。“我曾听射君说过:你在许多臣下面前称赞过太子:智量之筹,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刘备突然地冒出这句话,诸葛亮有些诧异,只是这句话的确是他曾经说过的,所以他便对刘备答道:“确有此事。”“若太子真能如你所说一般,那我又复有何忧呢?”刘备善于识人,他又怎么不会对自己的儿子了解甚深呢?在刘备看来,刘禅虽然有着长处,但他肯定没有诸葛亮说的那么好。之所以诸葛亮会在臣下面前那么夸赞刘禅,只是在用个人的威望,为刘禅增加名望而已。诸葛亮听出了刘备话语中的惆怅。他想说一些话打消刘备的惆怅。只是他还未说话,刘备却自顾自地说道:“太子不爱习武,这一点我是知道的。我也知道之所以每逢我在宫中的时候,他都会主动在我面前练习习射,是想让我开心,他不想辜负我的期望。”“这一点便是太子的长处。对于他的尊亲,他是仁孝遵从的。只是我恰恰担心的也是这点。”“我是他的尊亲,皇后也是他的尊亲,太子遵从我,将来自然也会遵从皇后。可是我并不信皇后,或者说我不信皇后背后的吴氏一族。当年吴懿身为刘章的姻亲,却能临阵倒戈降于我。那来日,谁知吴懿又不会如此呢?毕竟他与益州士族走的太近了。”诸葛亮默默听着刘备讲述他内心中的隐忧。身为一个帝王,刘备心中的隐忧是很多的。刘备虽是一位仁义之君,但是仁义不代表没有自己的是非观。对于一些有着黑历史,立场不坚定的大臣,刘备也不会缺少疑虑之心。随着许多故人的离去,能够听取刘备心中隐忧的人也越来越少。在刘备的话语之间,他还透露出些许后悔的意味。当年他娶吴氏,乃是为了稳定心向刘章的一众益州士族。当时的他心中只想着匡扶汉室,并未想到自己在有生之年能登临帝位。所以当时在他看来,娶与益州士族有众多利益牵扯的吴懿妹妹为妻,乃是他身为一个主君应该做的事。可是随着他地位的不断提高,及至最后登临帝位之后,刘备却对当年的举动有些后悔了。一个诸侯的正妻,与一个帝王的皇后,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特别当皇后升为太后之后,她身上所代表的政治意义更是不得了。在汉代天下间除去帝王能自称朕外,太后亦可以此为自称。由此可见太后在汉代的政治地位。尽管并非所有的太后都有临朝称制之权。但是当太后拥有临朝称制的事成为一件政治传统后,那么它对政治所带来的影响就是十分深远的。太后与皇帝,皆是天下臣民的君。而当这种强大的政治意义,可能会落在心怀不轨的外戚家族上时,刘备心中的担忧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七十古来稀,他今年已经六十有余,他还能活几年?特别是当关羽离去之后,大受打击的刘备,心中就对这一点愈发不自信。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若是他将来一旦离开这个世间,那么以刘禅的性格,以刘禅的才能,他显然不能在这险恶的乱世之中,成为兴复汉室大业的引导者。而他的身边,又没有出自本族的完全可以信得过的宗亲。所以他必须安排辅政大臣,他对心中辅政大臣已经有人选。但是政治讲究的是名义为先。若是身处君位的太后有意与他所安排的辅政大臣争夺大权,那么大汉未来又会走向何种境地呢?每当午夜梦回,刘备心中总是会浮现这个担忧。有些事,是该未雨绸缪了。刘备深吸一口气,接着对诸葛亮说道:“当初由北方放归的一众忠臣,许多人我都已经让人核查身份过。”“一会我会让人将名单交到你的手中。你要尽快安排那些人进入益州各郡县任职。”诸葛亮知道刘备为何要这么做,所以他马上对着刘备应道:“唯。”在安排好这一件事后,刘备看向身旁的诸葛亮,他接着诸葛亮言道:“再过一段时间,我会赐予你开府治事之权。”听到有意要赐予自己这项代表着人臣无上荣誉的权力,诸葛亮下意识就想拒绝。数百年以来,唯有三公和大将军有开府治事的权力。只是三公的开府早已经成为虚设,唯有大将军的开府是真开府。而大将军之所以能时常成为东汉朝政的实际执掌者,除去他掌握着天下兵权之外,还因为他有着开府治事的权力。这样至关重要的权力,诸葛亮没想到刘备会这么快赐予他。可是面对诸葛亮的推辞,刘备的态度却很坚决。“你迟早要开府的。”不开府,你将来怎么和在当地盘根错节的那些人斗呢?不开府,我的江山将来由谁来守护呢?这时刘备觉得有些乏了,他便在左右近侍的陪伴下朝着寝殿走去。在刘备走远之前,他对着诸葛亮最后留下一句话:“命人告诉子成,好为之!”当这句话传入诸葛亮的耳中时,他发现刘备的身影已然走远。诸葛亮看着刘备离去的身影,他今日第一次感觉到往日中伟岸的身影,开始变得苍老起来。时间如白驹过隙,再伟岸的英雄,终究会有老去的一日。今日是刘备,将来便会是他。刘备老了可以安排他守护大汉江山。那将来等他老的时候呢?会是陛下最后话语中提及的他吗?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糜汉最新章节 http://www.81ht.com/read/207665.html ,欢迎收藏!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