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大唐奴牙郎 http://www.81ht.com/read/201989.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就在凉州城准备着秋闱之时,远在安西的龟兹镇,迎来了自大唐建国以来,整个城镇的一次人口最高峰——五十二万人。
唐初时,龟兹镇人口为八万一千人。
天宝十二载,中原流民为了避灾而开始迁入安西,龟兹镇人口一再上升,在安史之乱爆发时,镇内人口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人。
在那之后,流民一再涌入,龟兹镇人口稳步上升,在天佑二年终于超过了四十万。
如今,『天佑举贤令』出台之后,龟兹镇作为北唐秋闱的第二考场,工商杂类可以在此地参加科举。
而且科举类目,在秀才、明经、进士等科目的基础之上,又新增了两科,分别是格物和商学。
如此一来,大半个大唐、再加上不少其它小国的工商杂学大族,不远万里,费尽心思,将家中小郎送至安西,来参加北唐举行的科考。
其中,甚至有些工商杂学家族,干脆将族产,从外地直接迁入了安西。
正因如此,在秋闱之前,龟兹镇的人口居然突破了五十二万大关。
城中由于居住空间和生活空间紧张,不得不在原有旧城的基础上,向南北两个方向进行拓城。
以东川水为城中主河道,龟兹镇向北拓出白山城,又向南拓出赤沙城,两座偏城分别有一座戎堡,剩下的都是不设城墙、供百姓居住的镇集。
如此一来,龟兹镇在天佑年间的城镇规划,大约是后世库车镇的二分之一,但人口规模,已经与其相差无几。
此时的龟兹镇中,建筑鳞次栉比,人口织罗密布。
东川水上,有数不尽的货船和游舫漂泊其上,两岸的宴会和歌舞,连接成片,将整个河岸围的密不透风。
经历过龟兹镇秋闱的诗人,曾经作诗曰:“万千家火入城秋,纵横长街似罗绣,鸿雁在云鱼在水,九天衣冠拜冕旒。”
龟兹镇繁华,经此诗可见一斑。
刚刚上任安西节度副使的郭子仪,自从来到安西之后,心中的震惊就没有停止过。
在他的印象中,安西是如同蛮夷一般的存在,这里的人民未经教化,边疆小国战乱四起,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但穿行过大碛商路,真正抵达安西之后,郭子仪才发现自己如井底之蛙,错的离谱。
行至石城镇时,郭子仪看见镇门外,聚集了上千名迎接流民和迁户的本地商户,正在不计成本的招揽人才,甚至在镇内,还有专门负责推荐就业的说行。
行至焉耆镇时,镇外有专门容纳河北、长安、洛阳等地奴户的镇集。这些奴户在镇集中不仅有吃有穿,而且还要学习读书写字和格物算术。一旦学成之后,就会被放至安西四镇,去填补各地的人力缺口。
当郭子仪行至龟兹镇时,他骑在马上,看到了这座巨大的城市。
这里没有洛阳那般坚固的城墙,也没有长安那般严整的规划,但是龟兹镇上上下下,每一个角落,却体现出大唐中原少见的一个特征——活力。
大唐、安西、大食等等多国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并且汇聚。
各种各样的行业,在这里有着日新月异的发展,每一天都有新的工坊开业。
这里没有所谓的良贱之分,出身贱户的工匠、商人、乐伎,不仅财产可以得到保障,而且只要有一技之长,在这里就能挣得一份尊重和荣誉,出门在外,无论去哪,都能闻得别人称呼一声大家。
这里的一切,对于郭子仪而言,是如此的陌生。
陌生到让他心中升起了疑惑,安西的这一切,究竟是何时发生的?又是如何发生的?
在与上一任副使封常清交接完工作之后,郭子仪也没有急着干预都护府的运行,而是每日里带上下属,在龟兹镇中闲游。
在郭子仪看来,封常清在任时,整个安西都护府运作的很好,每一个官员都各尽其职,彼此之间的协作,也是无碍。
这其中,有一个人的作用不可忽视,他就是封常清走后,在安西都护府中统管全局的判官——柳载。
郭子仪曾经听过柳载的名字。
后者曾经担任过监察御史,又在敦煌任过刺史,但名声在朝廷中并不显赫。
郭子仪听过他最大的功绩,也不过是经营大碛商路,治理沙州敦煌,协调族民矛盾,使得敦煌作为安西和中原的连接地,在数年之间获得了长期的发展。
但真正与其相见之后,郭子仪才看出柳载此人,除了无法带兵打仗之外,在其它例如外交、民生、农业、商业等领域,都有建树,却是大贤之才。
再加上身边那个多智近妖的孔攸,郭子仪有时候真的在怀疑,也不知道周钧大浪淘沙,慧眼如炬,究竟是怎样找来这么些个人才。
这一日,郭子仪在府所之中,正在查看这些年来的安西户籍阚录。
判官柳载和长史孔攸,一起来到房门外,又遣人来报。
郭子仪听见之后,不由觉得奇怪。
柳载和孔攸,作为安西副使的左膀右臂,很少会同时来报。
这一次同时出现,怕是有要事商谈。
郭子仪下令,将二人迎入偏厅。
柳载从怀中取出一封盖着火蜡的皮质卷筒,呈到了郭子仪的面前。
后者接过卷筒,有些不解的问道:“这是……?”
柳载:“郭副使,这里面是丞相亲笔撰写的秋闱试题。”
郭子仪:“秋闱试题?不是说凉城秋闱和安西秋闱,用的是两套试题,由两地各自出考官,来自行编撰吗?”
柳载:“的确是这样没错。但是安西秋闱,包括明经、秀才、进士等等的三十余科之中,有一科却是例外。”
郭子仪:“例外?哪一科是例外?”
柳载:“商学。”
郭子仪一愣,费了好一番功夫,这才记起,商学和格物是应丞相要求、今年新加进科举里的两科。
想到这里,郭子仪更是疑惑:“其它科目的考题都是两地自理,为何偏偏商学,却是丞相亲自过问?”
孔攸拱手说道:“丞相早年曾迁互市监,又开辟大碛商路,重视商学也是自然。”
听了孔攸的回答,郭子仪不自觉点点头,这个理由似乎能说得过去。
柳载此时又说道:“与商学考题一起送来的,还有丞相的一封亲笔信。”
郭子仪又从柳载手中取过信件,在确认之后,当着他们的面,拆开了信笺。
周钧在信中只说了寥寥数语,大意便是,这次商学试题,除了一些基础的算学和记账,还有一道需要考生完成的商学策问。
郭子仪从来只是听说过,明经、进士等等科目有策问一说,商学也有策问,这倒是始料未及的。
根据信上的要求,郭子仪、柳载和孔攸一起拆开了商学试题。
除了那些算学题目之外,三人在试卷最后看到了策问题目。
不过,一番仔细看了下来,三人都是沉默。
原因无他,只是这道策问却是闻所未闻的难题。
这道策问,是为:
重农抑商和重商抑农,哪一条路线对国家更加有利?
唐初时,龟兹镇人口为八万一千人。
天宝十二载,中原流民为了避灾而开始迁入安西,龟兹镇人口一再上升,在安史之乱爆发时,镇内人口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人。
在那之后,流民一再涌入,龟兹镇人口稳步上升,在天佑二年终于超过了四十万。
如今,『天佑举贤令』出台之后,龟兹镇作为北唐秋闱的第二考场,工商杂类可以在此地参加科举。
而且科举类目,在秀才、明经、进士等科目的基础之上,又新增了两科,分别是格物和商学。
如此一来,大半个大唐、再加上不少其它小国的工商杂学大族,不远万里,费尽心思,将家中小郎送至安西,来参加北唐举行的科考。
其中,甚至有些工商杂学家族,干脆将族产,从外地直接迁入了安西。
正因如此,在秋闱之前,龟兹镇的人口居然突破了五十二万大关。
城中由于居住空间和生活空间紧张,不得不在原有旧城的基础上,向南北两个方向进行拓城。
以东川水为城中主河道,龟兹镇向北拓出白山城,又向南拓出赤沙城,两座偏城分别有一座戎堡,剩下的都是不设城墙、供百姓居住的镇集。
如此一来,龟兹镇在天佑年间的城镇规划,大约是后世库车镇的二分之一,但人口规模,已经与其相差无几。
此时的龟兹镇中,建筑鳞次栉比,人口织罗密布。
东川水上,有数不尽的货船和游舫漂泊其上,两岸的宴会和歌舞,连接成片,将整个河岸围的密不透风。
经历过龟兹镇秋闱的诗人,曾经作诗曰:“万千家火入城秋,纵横长街似罗绣,鸿雁在云鱼在水,九天衣冠拜冕旒。”
龟兹镇繁华,经此诗可见一斑。
刚刚上任安西节度副使的郭子仪,自从来到安西之后,心中的震惊就没有停止过。
在他的印象中,安西是如同蛮夷一般的存在,这里的人民未经教化,边疆小国战乱四起,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但穿行过大碛商路,真正抵达安西之后,郭子仪才发现自己如井底之蛙,错的离谱。
行至石城镇时,郭子仪看见镇门外,聚集了上千名迎接流民和迁户的本地商户,正在不计成本的招揽人才,甚至在镇内,还有专门负责推荐就业的说行。
行至焉耆镇时,镇外有专门容纳河北、长安、洛阳等地奴户的镇集。这些奴户在镇集中不仅有吃有穿,而且还要学习读书写字和格物算术。一旦学成之后,就会被放至安西四镇,去填补各地的人力缺口。
当郭子仪行至龟兹镇时,他骑在马上,看到了这座巨大的城市。
这里没有洛阳那般坚固的城墙,也没有长安那般严整的规划,但是龟兹镇上上下下,每一个角落,却体现出大唐中原少见的一个特征——活力。
大唐、安西、大食等等多国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并且汇聚。
各种各样的行业,在这里有着日新月异的发展,每一天都有新的工坊开业。
这里没有所谓的良贱之分,出身贱户的工匠、商人、乐伎,不仅财产可以得到保障,而且只要有一技之长,在这里就能挣得一份尊重和荣誉,出门在外,无论去哪,都能闻得别人称呼一声大家。
这里的一切,对于郭子仪而言,是如此的陌生。
陌生到让他心中升起了疑惑,安西的这一切,究竟是何时发生的?又是如何发生的?
在与上一任副使封常清交接完工作之后,郭子仪也没有急着干预都护府的运行,而是每日里带上下属,在龟兹镇中闲游。
在郭子仪看来,封常清在任时,整个安西都护府运作的很好,每一个官员都各尽其职,彼此之间的协作,也是无碍。
这其中,有一个人的作用不可忽视,他就是封常清走后,在安西都护府中统管全局的判官——柳载。
郭子仪曾经听过柳载的名字。
后者曾经担任过监察御史,又在敦煌任过刺史,但名声在朝廷中并不显赫。
郭子仪听过他最大的功绩,也不过是经营大碛商路,治理沙州敦煌,协调族民矛盾,使得敦煌作为安西和中原的连接地,在数年之间获得了长期的发展。
但真正与其相见之后,郭子仪才看出柳载此人,除了无法带兵打仗之外,在其它例如外交、民生、农业、商业等领域,都有建树,却是大贤之才。
再加上身边那个多智近妖的孔攸,郭子仪有时候真的在怀疑,也不知道周钧大浪淘沙,慧眼如炬,究竟是怎样找来这么些个人才。
这一日,郭子仪在府所之中,正在查看这些年来的安西户籍阚录。
判官柳载和长史孔攸,一起来到房门外,又遣人来报。
郭子仪听见之后,不由觉得奇怪。
柳载和孔攸,作为安西副使的左膀右臂,很少会同时来报。
这一次同时出现,怕是有要事商谈。
郭子仪下令,将二人迎入偏厅。
柳载从怀中取出一封盖着火蜡的皮质卷筒,呈到了郭子仪的面前。
后者接过卷筒,有些不解的问道:“这是……?”
柳载:“郭副使,这里面是丞相亲笔撰写的秋闱试题。”
郭子仪:“秋闱试题?不是说凉城秋闱和安西秋闱,用的是两套试题,由两地各自出考官,来自行编撰吗?”
柳载:“的确是这样没错。但是安西秋闱,包括明经、秀才、进士等等的三十余科之中,有一科却是例外。”
郭子仪:“例外?哪一科是例外?”
柳载:“商学。”
郭子仪一愣,费了好一番功夫,这才记起,商学和格物是应丞相要求、今年新加进科举里的两科。
想到这里,郭子仪更是疑惑:“其它科目的考题都是两地自理,为何偏偏商学,却是丞相亲自过问?”
孔攸拱手说道:“丞相早年曾迁互市监,又开辟大碛商路,重视商学也是自然。”
听了孔攸的回答,郭子仪不自觉点点头,这个理由似乎能说得过去。
柳载此时又说道:“与商学考题一起送来的,还有丞相的一封亲笔信。”
郭子仪又从柳载手中取过信件,在确认之后,当着他们的面,拆开了信笺。
周钧在信中只说了寥寥数语,大意便是,这次商学试题,除了一些基础的算学和记账,还有一道需要考生完成的商学策问。
郭子仪从来只是听说过,明经、进士等等科目有策问一说,商学也有策问,这倒是始料未及的。
根据信上的要求,郭子仪、柳载和孔攸一起拆开了商学试题。
除了那些算学题目之外,三人在试卷最后看到了策问题目。
不过,一番仔细看了下来,三人都是沉默。
原因无他,只是这道策问却是闻所未闻的难题。
这道策问,是为:
重农抑商和重商抑农,哪一条路线对国家更加有利?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大唐奴牙郎最新章节 http://www.81ht.com/read/201989.html ,欢迎收藏!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