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隆万盛世 http://www.81ht.com/read/199489.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庄田的事儿,处理的如何?”
提醒魏广德不要插手李芳案子后,隆庆皇帝又随口问起勋戚庄田的事儿。
这其实是小事儿,所以他想快刀斩乱麻,尽快颁旨,把事情定下来。
“陛下,臣已经在做准备了,今日下午就会和户部和都察院屯田御史商议此事,若一切顺利的话,明后两日就会有奏疏上来。”
魏广德躬身道。
“嗯,如此甚好,你办事我放心。”
隆庆皇帝高兴的说道,“此事尽快解决,朕已经听说,户部上奏后,下面已经有官员私下里议论,说什么百顷之数都嫌多,应该再减半。
你知道的,对一些人来说,几十顷土地却是就是很大一笔收入了,可勋戚家和他们可不同,一大帮子人要养活,朕也是没办法才如此。
都是为我大明帝国出生入死的功臣,总不能让他们的后人还忍饥挨饿吧。”
“陛下宽仁,是臣等之福。”
魏广德听隆庆皇帝这么说,急忙又拍起马屁来。
“这件事儿,你抓紧办好,无事就退下吧。”
隆庆皇帝本就没什么事儿,只是看到厂卫递来的条子,知道陈以勤、殷士谵和魏广德打算插手李芳的案子,他心中不喜。
虽然之前拒绝了陈以勤的求情,可也不想因此和那些老人生隙,所以决定召见魏广德。
以他对魏广德的了解,明白他的意思,就会帮着在此事上安抚好其他人。
别看这些人里他官不是最大的,但话语权丝毫不弱于人。
“陛下,臣这里今日收到一份户部部议奏疏,请陛下御览。”
魏广德说话间从袖中拿出一份奏疏,双手捧着递了过去。
“是什么事儿,你简单说说,到时候奏疏还是直接送司礼监吧。”
隆庆皇帝没有要接过来的意思,这里光线也不好,拿到手里也看不了,所以直接问道。
“陛下,是江西巡抚刘光济请求在江西重新使用一条鞭法征收赋役,之前奏疏到了内阁,阁议兹事体大,所以让户部先商议一下,看看是什么意思,毕竟这赋役,本就是户部的差事。”
魏广德不紧不慢说道。
“一条鞭法,去年不是才下旨停罢了吗?这个刘光济是怎么回事,又提起来。”
隆庆皇帝心中不悦,刚刚停罢的事儿,一年以后又提,这不是明摆着说朝廷的政策制定有问题。
想到这里,隆庆皇帝接着就道:“既然当初朝中就已经有了决定,停罢此事,就应该直接驳回才是。”
听到皇帝这么说,魏广德当然不会就此罢休。
做了那么多事儿,眼看着临门一脚,怎么能因为皇帝顾虑脸面就白费。
念头及此,魏广德当即大声道:“陛下,此事内阁和户部是有深思熟虑的。”
“哦,那说说。”
虽然有些不耐,可隆庆皇帝还是能听进意见,所以打算听听魏广德这次怎么说。
“当初朝中同意停罢一条鞭法,主要是因为山西刚刚经历战乱,山东又因此法而闹出民变,朝臣们担心继续实施一条鞭法会引发地方上更多不安定因素,故而暂时同意停罢。
而之后根据内阁了解,山东民变是因为地方官胡乱摊牌丁役惹出的乱子。
江南施行此法,则完全没有闹出风波,可见实际上是地方官处置失当所致。
故而这次户部部议,以江西为试点,先选择数府施行一条鞭法,一年后总结成败得失,再推行全省。
完善后的一条鞭法报户部审议,通过后在江南各省施行,之后再在北方逐步推广,此为善策。
内阁和户部一致认为,不可因为去岁之事就因噎废食,江南各高官期施行一条鞭法顺利,并非侥幸,而是地方百姓也希望以此方式征收赋役。”
魏广德侃侃道,接下来,魏广德又把一条鞭法南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隆庆皇帝做了解释,其实最容易生乱的就是在摊丁入亩上。
一条鞭法,其实就是把各类税目化繁为简,合并征收,同时一个和以前赋役制度最大的差别就是取消力役,把按丁、按户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摊入田赋中征收。
赋税一律征银,用货币取代实物和力役,差役由政府雇佣。
同时改民收民解为官收官解,从征收到押运均有官府承办。
由此,百姓在地方上缴纳税银后也不用走上几百里路,把赋税运到指点地点,这可是省了许多的事儿。
当然,这一制度在南方比北方好执行的原因也正在此。
南方气候温暖,田地里农活远比北方多,可以说一年四季农户田地里就没多少空闲的。
农民自然不愿意耽误时间做这些事儿,现在好了,可以节省出时间继续忙地里的事儿,官府包原了接下来的活计,多花钱也是应该的。
而北方,农闲时间则较多,官府推行此法,若分摊不均,农民自然不甘,由此极易引发民变。
说白了,这就是地域差别引发的问题。
南方田地产出多,而北方则少,大明税制原则上都是统一的,当然个别地方因为朱元璋的缘故,较周围重一些。
但抛开特殊情况不谈,税率其实一样,这就导致南方农户在承担相同赋役后还能勉强够活,而北方农户则生活困窘。
明末,因为摊牌农税被定为南北一样,导致北方农民因活不下去揭竿而起,纷纷起兵造反,而南方则相对安定,就是这个道理。
这次,魏广德就着重把南北土地产出差异告诉隆庆皇帝,让他心里有个底。
虽然明朝的皇帝现在还保留着春耕祭祀的仪式,可对于土地属实没什么概念,只以为土地一样,最多就是平地和坡地会有些许不同,却没有意识到南北土地产出差异巨大这个细节。
不过应该承认,当初朱元璋划分天下府县,以此定下来的税额其实是科学的。
虽然现在有些跟不上时代进步,可并不能否掉他思路是正确的,只不过是明廷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修改。
想想为什么会出现崇祯二十三年的黄册,就知道原因了。
从建国到亡国,大明几乎就是一成不变,从青壮走向衰亡,必须佩服朱元璋,设计的制度居然能延续近三百年国祚,也实属不易。
“按你说的,就算是在江南施行后,再推行到北方,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问题。”
隆庆皇帝不傻,魏广德又说的深入浅出,自然一下子就明白了。
“江南推行,主要目的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摊丁入亩的方式,北方借鉴,以此完善出一套适合南北的征税方法,并不是要把江南的方式直接套用到北方。
户部考虑,江西的试点至少两年,完善后再继续在南方推广,然后再说北方的事儿,届时吏部也会有相应的调整。”
魏广德的话已经说得比较明白,江南在执行此政策表现出众的官员,应该就会被调到北方继续进行这个工作,相应自然要给予升迁。
他们在南方经历了一条鞭法的完善工作,自然知道该如何找到解决办法。
调有经验的官员参与北方税法推动,当然比地方官员拍脑壳搞出来的税法要合理的多。
“行,既然内阁和户部都觉得可行,那你们就继续做这个事儿,朕不反对你们试行此法。”
隆庆皇帝终于还是点头,不过接着就补充道:“江西事可以下旨,但不下明旨。”
好吧,隆庆皇帝依旧觉得这么快就推翻刚定的政策,身为皇帝的他有些觉得脸上难堪。
所以,旨意可以下,但不会登上邸报,搞得尽人皆知。
“先前,你说的摊丁入亩,据朕所知,丁税乃是历朝历代都征收的税赋,怎么听你话里的意思,似乎这税征的不妥。”
隆庆皇帝忽然又想起魏广德先前的话,“摊丁入亩”,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儿,有些新鲜。
不过这词的意思也好理解,不复杂。
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令地主和有地农民自报占有土地数,按定制缴纳赋税,同时还征收“户赋”和“口赋”。
汉王朝建立后,承袭秦制,“既收田租,又出口赋”。
唐初颁布均田令,受田丁男,承担交纳赋税和服徭役的义务。
唐武德七年颁布“租庸调法”,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年交纳绢或绫二丈,绵三两;不产绵的地方,即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此外,每丁每年还要服徭役二十日,闰月加二日;如无徭役,则纳绢或布替代,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叫作庸
此时朝廷的赋役其实和后世“摊丁入亩”是刚好相反,把田税摊到人头上。
但是自安史之乱后,百姓田地“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以丁户为本的租庸调法不再适用。
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制定了两税法,两税法的实行是土地兼并改变了土地占有状况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
两税法从按人丁课税转到按财产课税,体现了赋税的发展规律。
同时,它将各种捐税加以合并,分夏、秋两季征收,简化了税制,故宋、元、明、清皆兼采之。
所以,即便现在大明王朝实行两税法,主要还是针对财产和丁口征税,且因为丁税在历史上的重要性,隆庆皇帝对于魏广德提出摊丁入亩还是觉得很稀奇。
魏广德想了想,打算今天那这事儿还是简单对隆庆皇帝说一下。
他这么多年做官,特别是研究了桂萼“一条鞭法”思想后,就已经意识到,清朝搞的摊丁入亩其实就是“一条鞭法”的后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条鞭法把复杂的赋税化繁为简,把正税和杂税分摊到田亩里,丁役也如此做,其实就是最基本的摊丁入亩。
但是有利就有弊,一条鞭法虽然简化税法,但是并没有减轻百姓的负担。
一条鞭法的提出与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为解决封建王朝的财政短缺,巩固其统治,而非真正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改革的实质将税种化繁为简,而非减少赋税。
而事实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实施过程中,名目繁多的杂役仍在征收,农民的负担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轻,反而因为合并,地方官员巧立名目的杂税反而被掩盖在其中。
而魏广德知道张居正税法改革让大明王朝收到许多银子,由此魏广德得出另一个推测,不是他记忆里的东西,而是根据朝廷多收银子得出的推测,那就是张居正在执行一条鞭法的同时,还对全国的土地进行了重新丈量。
真正让大明王朝增收的,其实不是一条鞭法,而是重新丈量土地带来的税收。
虽然一条鞭法把丁役折银,可这部分银子属于地方上要拿来募人代付苦役,所以朝廷不会增加收入。
“陛下,这天下人,有何不同?”
魏广德开口说出一句疑问。
他当然不敢考隆庆皇帝,所以马上就自顾自说道:“其实简单说,天下人,就是有钱人和没有钱的人,或者说有田地者和没有田地者。
有田者自然可以靠田地产出获得银钱,交税自然不在话下。
可没有田地者,只能佃身于有田者,靠劳动分取一些报酬。
二者都要服丁役或者丁税,可其产出皆出自田亩之中,可见财富来源其实在于田亩,而非丁口,税也是来自田亩。
既然都是出自田亩,那朝廷以前对赋役的制度,其实就存在一些问题。
按照现有赋役制度,只会让富者更富,贫者更贫,容易滋生各种祸端。
既然产出都是田亩,那何不摊丁入亩,取消丁税,全部分摊到田亩之中。
有地者纳税,无地者无需纳税,赋役征收紧紧围绕产生财富的根源,也就是田亩之上。
无地者,大多本就贫困,少了这些要交的税,生活怎么也会有所提高,不至于稍有灾祸就衣食无依.”
魏广德巴拉巴拉把摊丁入亩的好处给隆庆皇帝简单说了下,隆庆皇帝听着也是双目发光。
他忽然意识到,貌似摊丁入亩比搞一条鞭法更加好。
不在于给朝廷赚银子或者简化征税,而是可以让社会更加稳定,不至于让百姓动不动就揭竿造反。
嘉靖朝后期,各地乱像不断,隆庆皇帝早就注意到,那就是因为剿倭加派逼反了许多百姓。
而这些百姓,许多正是魏广德口中的无地者。
提醒魏广德不要插手李芳案子后,隆庆皇帝又随口问起勋戚庄田的事儿。
这其实是小事儿,所以他想快刀斩乱麻,尽快颁旨,把事情定下来。
“陛下,臣已经在做准备了,今日下午就会和户部和都察院屯田御史商议此事,若一切顺利的话,明后两日就会有奏疏上来。”
魏广德躬身道。
“嗯,如此甚好,你办事我放心。”
隆庆皇帝高兴的说道,“此事尽快解决,朕已经听说,户部上奏后,下面已经有官员私下里议论,说什么百顷之数都嫌多,应该再减半。
你知道的,对一些人来说,几十顷土地却是就是很大一笔收入了,可勋戚家和他们可不同,一大帮子人要养活,朕也是没办法才如此。
都是为我大明帝国出生入死的功臣,总不能让他们的后人还忍饥挨饿吧。”
“陛下宽仁,是臣等之福。”
魏广德听隆庆皇帝这么说,急忙又拍起马屁来。
“这件事儿,你抓紧办好,无事就退下吧。”
隆庆皇帝本就没什么事儿,只是看到厂卫递来的条子,知道陈以勤、殷士谵和魏广德打算插手李芳的案子,他心中不喜。
虽然之前拒绝了陈以勤的求情,可也不想因此和那些老人生隙,所以决定召见魏广德。
以他对魏广德的了解,明白他的意思,就会帮着在此事上安抚好其他人。
别看这些人里他官不是最大的,但话语权丝毫不弱于人。
“陛下,臣这里今日收到一份户部部议奏疏,请陛下御览。”
魏广德说话间从袖中拿出一份奏疏,双手捧着递了过去。
“是什么事儿,你简单说说,到时候奏疏还是直接送司礼监吧。”
隆庆皇帝没有要接过来的意思,这里光线也不好,拿到手里也看不了,所以直接问道。
“陛下,是江西巡抚刘光济请求在江西重新使用一条鞭法征收赋役,之前奏疏到了内阁,阁议兹事体大,所以让户部先商议一下,看看是什么意思,毕竟这赋役,本就是户部的差事。”
魏广德不紧不慢说道。
“一条鞭法,去年不是才下旨停罢了吗?这个刘光济是怎么回事,又提起来。”
隆庆皇帝心中不悦,刚刚停罢的事儿,一年以后又提,这不是明摆着说朝廷的政策制定有问题。
想到这里,隆庆皇帝接着就道:“既然当初朝中就已经有了决定,停罢此事,就应该直接驳回才是。”
听到皇帝这么说,魏广德当然不会就此罢休。
做了那么多事儿,眼看着临门一脚,怎么能因为皇帝顾虑脸面就白费。
念头及此,魏广德当即大声道:“陛下,此事内阁和户部是有深思熟虑的。”
“哦,那说说。”
虽然有些不耐,可隆庆皇帝还是能听进意见,所以打算听听魏广德这次怎么说。
“当初朝中同意停罢一条鞭法,主要是因为山西刚刚经历战乱,山东又因此法而闹出民变,朝臣们担心继续实施一条鞭法会引发地方上更多不安定因素,故而暂时同意停罢。
而之后根据内阁了解,山东民变是因为地方官胡乱摊牌丁役惹出的乱子。
江南施行此法,则完全没有闹出风波,可见实际上是地方官处置失当所致。
故而这次户部部议,以江西为试点,先选择数府施行一条鞭法,一年后总结成败得失,再推行全省。
完善后的一条鞭法报户部审议,通过后在江南各省施行,之后再在北方逐步推广,此为善策。
内阁和户部一致认为,不可因为去岁之事就因噎废食,江南各高官期施行一条鞭法顺利,并非侥幸,而是地方百姓也希望以此方式征收赋役。”
魏广德侃侃道,接下来,魏广德又把一条鞭法南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隆庆皇帝做了解释,其实最容易生乱的就是在摊丁入亩上。
一条鞭法,其实就是把各类税目化繁为简,合并征收,同时一个和以前赋役制度最大的差别就是取消力役,把按丁、按户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摊入田赋中征收。
赋税一律征银,用货币取代实物和力役,差役由政府雇佣。
同时改民收民解为官收官解,从征收到押运均有官府承办。
由此,百姓在地方上缴纳税银后也不用走上几百里路,把赋税运到指点地点,这可是省了许多的事儿。
当然,这一制度在南方比北方好执行的原因也正在此。
南方气候温暖,田地里农活远比北方多,可以说一年四季农户田地里就没多少空闲的。
农民自然不愿意耽误时间做这些事儿,现在好了,可以节省出时间继续忙地里的事儿,官府包原了接下来的活计,多花钱也是应该的。
而北方,农闲时间则较多,官府推行此法,若分摊不均,农民自然不甘,由此极易引发民变。
说白了,这就是地域差别引发的问题。
南方田地产出多,而北方则少,大明税制原则上都是统一的,当然个别地方因为朱元璋的缘故,较周围重一些。
但抛开特殊情况不谈,税率其实一样,这就导致南方农户在承担相同赋役后还能勉强够活,而北方农户则生活困窘。
明末,因为摊牌农税被定为南北一样,导致北方农民因活不下去揭竿而起,纷纷起兵造反,而南方则相对安定,就是这个道理。
这次,魏广德就着重把南北土地产出差异告诉隆庆皇帝,让他心里有个底。
虽然明朝的皇帝现在还保留着春耕祭祀的仪式,可对于土地属实没什么概念,只以为土地一样,最多就是平地和坡地会有些许不同,却没有意识到南北土地产出差异巨大这个细节。
不过应该承认,当初朱元璋划分天下府县,以此定下来的税额其实是科学的。
虽然现在有些跟不上时代进步,可并不能否掉他思路是正确的,只不过是明廷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修改。
想想为什么会出现崇祯二十三年的黄册,就知道原因了。
从建国到亡国,大明几乎就是一成不变,从青壮走向衰亡,必须佩服朱元璋,设计的制度居然能延续近三百年国祚,也实属不易。
“按你说的,就算是在江南施行后,再推行到北方,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问题。”
隆庆皇帝不傻,魏广德又说的深入浅出,自然一下子就明白了。
“江南推行,主要目的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摊丁入亩的方式,北方借鉴,以此完善出一套适合南北的征税方法,并不是要把江南的方式直接套用到北方。
户部考虑,江西的试点至少两年,完善后再继续在南方推广,然后再说北方的事儿,届时吏部也会有相应的调整。”
魏广德的话已经说得比较明白,江南在执行此政策表现出众的官员,应该就会被调到北方继续进行这个工作,相应自然要给予升迁。
他们在南方经历了一条鞭法的完善工作,自然知道该如何找到解决办法。
调有经验的官员参与北方税法推动,当然比地方官员拍脑壳搞出来的税法要合理的多。
“行,既然内阁和户部都觉得可行,那你们就继续做这个事儿,朕不反对你们试行此法。”
隆庆皇帝终于还是点头,不过接着就补充道:“江西事可以下旨,但不下明旨。”
好吧,隆庆皇帝依旧觉得这么快就推翻刚定的政策,身为皇帝的他有些觉得脸上难堪。
所以,旨意可以下,但不会登上邸报,搞得尽人皆知。
“先前,你说的摊丁入亩,据朕所知,丁税乃是历朝历代都征收的税赋,怎么听你话里的意思,似乎这税征的不妥。”
隆庆皇帝忽然又想起魏广德先前的话,“摊丁入亩”,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儿,有些新鲜。
不过这词的意思也好理解,不复杂。
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令地主和有地农民自报占有土地数,按定制缴纳赋税,同时还征收“户赋”和“口赋”。
汉王朝建立后,承袭秦制,“既收田租,又出口赋”。
唐初颁布均田令,受田丁男,承担交纳赋税和服徭役的义务。
唐武德七年颁布“租庸调法”,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年交纳绢或绫二丈,绵三两;不产绵的地方,即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此外,每丁每年还要服徭役二十日,闰月加二日;如无徭役,则纳绢或布替代,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叫作庸
此时朝廷的赋役其实和后世“摊丁入亩”是刚好相反,把田税摊到人头上。
但是自安史之乱后,百姓田地“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以丁户为本的租庸调法不再适用。
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制定了两税法,两税法的实行是土地兼并改变了土地占有状况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
两税法从按人丁课税转到按财产课税,体现了赋税的发展规律。
同时,它将各种捐税加以合并,分夏、秋两季征收,简化了税制,故宋、元、明、清皆兼采之。
所以,即便现在大明王朝实行两税法,主要还是针对财产和丁口征税,且因为丁税在历史上的重要性,隆庆皇帝对于魏广德提出摊丁入亩还是觉得很稀奇。
魏广德想了想,打算今天那这事儿还是简单对隆庆皇帝说一下。
他这么多年做官,特别是研究了桂萼“一条鞭法”思想后,就已经意识到,清朝搞的摊丁入亩其实就是“一条鞭法”的后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条鞭法把复杂的赋税化繁为简,把正税和杂税分摊到田亩里,丁役也如此做,其实就是最基本的摊丁入亩。
但是有利就有弊,一条鞭法虽然简化税法,但是并没有减轻百姓的负担。
一条鞭法的提出与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为解决封建王朝的财政短缺,巩固其统治,而非真正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改革的实质将税种化繁为简,而非减少赋税。
而事实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实施过程中,名目繁多的杂役仍在征收,农民的负担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轻,反而因为合并,地方官员巧立名目的杂税反而被掩盖在其中。
而魏广德知道张居正税法改革让大明王朝收到许多银子,由此魏广德得出另一个推测,不是他记忆里的东西,而是根据朝廷多收银子得出的推测,那就是张居正在执行一条鞭法的同时,还对全国的土地进行了重新丈量。
真正让大明王朝增收的,其实不是一条鞭法,而是重新丈量土地带来的税收。
虽然一条鞭法把丁役折银,可这部分银子属于地方上要拿来募人代付苦役,所以朝廷不会增加收入。
“陛下,这天下人,有何不同?”
魏广德开口说出一句疑问。
他当然不敢考隆庆皇帝,所以马上就自顾自说道:“其实简单说,天下人,就是有钱人和没有钱的人,或者说有田地者和没有田地者。
有田者自然可以靠田地产出获得银钱,交税自然不在话下。
可没有田地者,只能佃身于有田者,靠劳动分取一些报酬。
二者都要服丁役或者丁税,可其产出皆出自田亩之中,可见财富来源其实在于田亩,而非丁口,税也是来自田亩。
既然都是出自田亩,那朝廷以前对赋役的制度,其实就存在一些问题。
按照现有赋役制度,只会让富者更富,贫者更贫,容易滋生各种祸端。
既然产出都是田亩,那何不摊丁入亩,取消丁税,全部分摊到田亩之中。
有地者纳税,无地者无需纳税,赋役征收紧紧围绕产生财富的根源,也就是田亩之上。
无地者,大多本就贫困,少了这些要交的税,生活怎么也会有所提高,不至于稍有灾祸就衣食无依.”
魏广德巴拉巴拉把摊丁入亩的好处给隆庆皇帝简单说了下,隆庆皇帝听着也是双目发光。
他忽然意识到,貌似摊丁入亩比搞一条鞭法更加好。
不在于给朝廷赚银子或者简化征税,而是可以让社会更加稳定,不至于让百姓动不动就揭竿造反。
嘉靖朝后期,各地乱像不断,隆庆皇帝早就注意到,那就是因为剿倭加派逼反了许多百姓。
而这些百姓,许多正是魏广德口中的无地者。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隆万盛世最新章节 http://www.81ht.com/read/199489.html ,欢迎收藏!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