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5、1006节 “校尉太小,司马太老,都尉正好。”


小说:葬元  作者:武猎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葬元 http://www.81ht.com/read/177286.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户部鼓励移民五十万,迁移西域四州。凡是愿意西迁之百姓,俱授田百亩,免税五年,每户赏赐官奴一口。西迁百姓,可在当地娶妾,但不许超过三妾。西迁女子和汉家女子,不可嫁当地男子…”
  “西域四州,波斯人、吐火罗人、高昌人、秃厥回鹘等百族混杂,宜各为族号,以示分别。按其部落、地域、风俗、语言,各归所部,分为五十部族。盖因汉时,西域便有五十国也,只因相互兼并,方剩三十六国。”
  李洛以汉朝早期西域有五十个小国为名,在西域设置五十个部族,当然是偷换概念。
  而且,汉朝时的西域,不包括广大的河中地区和半个波斯高原,也没有阿夫汗。
  西域部族本就很多。但将西域四州百姓分为五十个部族,各立族号,却有李洛的考量。
  一千多万人口,归属五十个部族,名称不一,可见唐主之心。
  而且很明显,唐主暂时没有将色目人纳入华夏族的意思。
  华夏族的主体是汉人族属,除了汉人族属,华夏族中最大的族属就属苗人,僮人,彝人,都是上百万人口的大族属。至于契丹,女真,党项,羌人,越人,已经都纳入汉人族属。
  因为理论上,这些人主要是炎黄后裔。就算不是,也是蚩尤后裔。只有他们才算是华夏族。
  而南洋和恒北的土著,不好意思,不属于华夏族。
  西域四州的色目人,当然也不是。
  他们将来有机会成为唐民,但永远也不能属于华夏族,因为外貌长相和文化的差异太大。只有后世东亚范围内的人,才被划分为华夏族。华夏族中,又以汉人族属为主体。
  李洛继续下令:“工部立项,在西域四州植树造林,推行绿治。还要修建城池关隘…”
  “传旨江钧和陈淑桢,三十万色目战俘,二十万留在西域四州为官奴,归工部调用。再令驻军清剿马贼胡匪,充作奴隶为劳力…”
  “西域各州赋税,暂定为三成。农户可纳粮,牧民可纳牲口。大商人只能纳金银。”
  “军师府和兵部,定下西域驻军的章程。这西域驻军,暂时以二十万为限。不但要防备元军东侵,还要警备地方。”
  “警部,调集警士万人,在西域各郡县设置警堂,维护治安。”
  “没收的宅院,可充作学堂,招募教师,教授西域孩童…”
  “鉴于西域连年战乱,西域四州百姓免税一年。从洪武八年开始征收赋税。”
  ……
  李洛一口气下了一连串的命令,定下了治理西域的大政方略。具体执行,就由政事堂和各部来办了。
  说完了西域,李洛终于聊起了军事。
  “大唐陆军,海军,江河水师,眼下服役者九十五万余人。如今天下已定,是时候定下这兵马编制了。”
  “大唐现役兵马员额,就定为九十八万。这其中,骑兵编为三十万,一人双马;火器兵编为三十万;弓弩和长枪兵刀盾兵三十万;海军六万;江河水师两万。”
  “九十八万人,便是大唐常备兵额。只要不打仗,一年军费开支绝不会超过三千万银圆。”
  拿下西域四州后,唐廷治下各等人口,总有一亿四千多万。这多么人口,养着九十八万常备军,负担并不大。
  “新兵十七岁方可入伍,在军中服役满八年方可安置差事。非伤残而服役不满八年者,自主择业,朝廷不给差事。”
  都烈道:“遵旨!明日兵部就下部令,照陛下之命办理。陛下对三军将士如此恩遇,将士们必定更加感恩戴德啊。”
  李洛对将士待遇优厚,不但军饷给的足,荣誉给的高,而且还采用了后世的转业分配制度。
  李洛现在将这“转业包分配”的年限做了规定。后世是十年才能转业,他搞的是八年。这是因为古代人均寿命短。
  不过,是年满八年才可专业,而不是只能服役八年就必须退役。按照唐军制度,队正以下,可服役到三十岁。队正以上团总以下,可服役到四十岁。到了旅帅一级,身体好就能服役到致仕。
  退役将士转业,按照军衔、军职、军功、武道这四个方面,来定转业后的品级待遇,从十品起步。
  差不多一半的退役将士,会安排到警部为警士和警官,拥有武士功名的,几乎都安置为警官。还有小部分安排到乡村担任基层官吏,以及武庙的道官。
  当然也能安排到矿务、渔牧、驿站、国营等体系当差。
  等到五十五岁,就可退休致仕,拿半俸养老了。
  这种待遇,可谓千古未有。
  好处也很明显。
  首先是保证了唐军的战力稳定。使得唐廷能够一直贯彻精兵路线。也让唐军被朝廷牢牢掌控。
  而且唐军体系严密,训练严格,还重视军中教育。从军八年下来,几乎都是可用之材,算是一个人才储备库。
  退役将士都信奉武道,对民间尚武之风很有好处。朝廷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给予他们荣耀,也使他们成为拥护朝廷和皇室的中坚力量。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年踊跃参军者比比皆是,做军吃饷从宋朝时的“贱业”变得炙手可热。
  虽说入伍前三年的军饷不多,可入伍三年之后,一个人的军饷就能养活几口人了,要是得到武士功名,就更加体面尊荣。退役之后,朝廷还给差事继续吃皇粮。这么好的路子,良家子弟当然抢破头。
  然而,唐军招募新兵的条件比较苛刻。对年龄、体质、身材、长相都有一定要求。
  兵部的数据,洪武五年,各地报名参军的青年超过两百万,可洪武五年招募了多少新兵呢?
  不到十万人。
  二三十个报名者中,每次才选拔一人。由此可见,竞争有多激烈。有的新兵,连续报名两三年才被招募上。
  没办法,对占大唐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家百姓来说,子弟的出路,无非是读书科举和从军。
  读书科举更难,录取比例更低。相对而言,拿到兵额还是要容易的多。虽然从军风险大,可真是一条好出路了。
  要是这两条出路都没了,那除非运气好,不然就要种一辈子地,务一辈子农,这辈子也就这么过了。
  大唐民间,已经有了一些风气。据说待嫁女子,最喜欢的是年轻的新科进士和学宫学士,其次就是武士。
  武士当中,最受媒婆和待嫁女子青睐的,就是队正或都尉军衔的下武士。
  为什么呢?
  因为队正或都尉已经是正儿八经的武官了,而且年纪往往只有二十多岁。既年轻,又有前途。
  而队正以上,大多年过三十,有点老了。大唐待嫁女子也就十六七岁,年龄差距比较大,未免不美。
  而军职更高的,年纪不但更大,而且也多半看不上小门小户的农家女,她们当然也有自知之明。
  如此一来,统带一百多兵马的小小队正,反而是最受民女欢迎的武士。
  所以民间有话说:“校尉太小,司马太老,都尉正好。”
  议完了军务,终于又提及农事。
  李洛说了半天,端起茶盏,对崔秀宁道:“梓童,这农事你来安排。”
  崔秀宁道:“棉花种植,如今已经推广天下。各地百姓,都用上了棉布。明年,朝廷就要全力推广红薯、土豆、玉米、番茄、辣椒、南瓜等殷洲作物。”
  “大司徒,这些作物育种了几年,种子够推广了么?”
  户部尚书出列道:“回娘娘话,这些殷洲作物,要说全国大量推广,那还差的远。可本土每个乡各种十几亩,却是够了。臣的意思,种子只分到乡一级。等到两三年后,再分到每家农户。”
  崔秀宁点头,“那也算是全国推广了。户部就拿出分配章程,按照各地人口田亩数量,酌情安排便是。朝廷的种子分到各州,再由各州自己来分。户部的部令,要严令各地官员妥善保管种子。哪里出了事,就问责哪里的官吏。”
  “这些作物,对耕地要求低,产量却比稻谷麦子高。本宫称之为副粮。要是副粮全国推广,很多不宜种植主粮的耕地就都能用上,起码能多养活几千万人。喂养牲口和家禽的食料也有了。”
  “陛下娘娘放心。户部已经拟定好了大概的章程。等完善了章程细案,臣就呈奏预览。”
  崔秀宁道:“章程细案不必进呈了,就直接交给政事堂。妥当不妥当,政事堂看着办。通过后直接下朝令就是。”
  各部各寺的政务,不能事无巨细都让皇帝亲自研究决断。不然,政事堂的意义何在?皇帝皇后只指出方向和大概,抓住纲就成。相对细化的执行方案,当然要宰相们决断。
  否则的话,皇帝会有多忙?
  再英明的君主,一忙起来就会出纰漏。
  林必举出列道:“陛下,娘娘,全国推广种植殷洲作物,娘娘称之为副粮。那么,这副粮多达数种,征起赋税来颇为麻烦。请旨,副粮是征税还是不征税?”
  崔秀宁和李洛都是一愣。他们倒是没有想到这个。
  是啊,这红薯等庄稼,是征税还是不征税?
  这些作物,大多用的都是不适合种植主粮的荒地,又是好几种,怎么统计呢?
  而且,主粮是硬通货,吃不完的肯定能变现,朝廷必定会收购。可是这些副粮,朝廷不可能会收购,变现很难,朝廷难道征收实物?
  要是征收银圆,那就是变现的加税了,不符合大唐国策。要是征收实物,朝廷要这么副粮干什么?又怎么储藏?
  副粮是补充主粮的。有了副粮,百姓的食物不但更丰富,主粮也能消耗的更少,就有更多的主粮卖给朝廷。
  崔秀宁想到这一层,顿时露出微笑。
  她心中有数了。
  不征副粮的税。
  但是不征这个税,朝廷也能多一份收入!
  为什么?很简单。
  有了副粮,能养殖的家禽也多了,农户不光生活改善,也能剩下更多的主粮卖给朝廷。
  遇到丰年,农户完税之后还能有小半的粮食出售。要是年景不好,完税之后就没有多余的粮食卖,自己能吃饱就不错。要是遇到灾年,那不但自己吃不饱,税都交不上,甚至还需要朝廷赈济。
  而在古代,就算水利设施搞得好,因年景不好而歉收的年份也比较频繁。这就导致,即便这几年大唐兴修水利,大力恢复农业生产,可农户能出售的余粮却始终不多。
  粮食安全仍然达不到李洛和崔秀宁的要求。朝廷的粮食专卖收入,也增长缓慢。
  就说眼下,酿酒业等需要粮食的加工业还没有完全放开,就是因为国家粮食不够充裕。
  可有了副粮就不一样了。
  百姓能卖的主粮多了,那么朝廷就能收购更多的粮食来卖给不生产粮食的人。
  这样,朝廷的粮食专卖额度就更大,专卖收入就多了。
  也就是说,哪怕不征一文钱的副粮税,朝廷的收入也会增加一笔。
  既然如此,那为何还要征收副粮税呢?
  “副粮,就不用征收了。这样,百姓的日子也能更好过一点。”崔秀宁说道。
  林必举等人当然也想到,为何皇后陛下不征副粮税了。
  要是连这个都想不到,还能做宰相么?
  “梓童说的不错。副粮就不征税了。”李洛笑着说道,他心中也明镜似的。这个经济账,他还是能算过来的。
  林必举高高举起玉笏,然后在掌心连拍三次,感慨的说道:
  “陛下和娘娘仁爱天下,造福苍生,诚圣人之心,光风霁月,春风化雨,惠泽亿万斯民哉。我大唐百姓,得为圣人治下之民,何其幸也!”
  百官一起以笏拍掌,纷纷称颂皇帝皇后。
  负责朝议记录的司录寺官员,立刻秉笔写下:“洪武六年十一月二十三,常朝。中相林必举言副粮税事。天子令不征,以惠民哉。”
  李洛放下茶盏,“文先生,这《宋史》修到何处了?进展如何?”
  文天祥卸职都督西北诸军事后,接了《宋史》总裁官之职,组织朝野名士百余人,主持编修《宋史》。
  这么好的差事,当然是李洛对文天祥的一种奖赏。
  文天祥出列奏道:“回禀陛下,《宋史》编修者,共计一百三十八人,都是朝野饱学之士。如今已经修到真宗朝之事了。”
  李洛肃然道:“真宗朝的大事,莫过契丹南侵,澶渊之盟。以文先生所见,这澶渊之盟,《宋史》应该如何定论呢?”
  后世很多论调,说《澶渊之盟》签订的好,那些岁币对大宋不算什么,还能保持双方百年和平云云。
  李洛对这种论调很是不以为然。
  事实上,宋朝武力,恰恰是从《澶渊之盟》后开始崩坏的。
  PS:还有四五天就完本了哦。蟹蟹大家陪伴我到现在。真的很开心有你们在。晚安!今天就到这啦。太困了。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葬元最新章节 http://www.81ht.com/read/177286.html ,欢迎收藏!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