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葬元 http://www.81ht.com/read/177286.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陛下,汉奸留梦炎、叶李、孔洙、王积翁等八十九人,全部已经关押,请陛下裁决。”莫度启奏道。
李洛的脸色冷下来。
他讨厌汉奸这种动物。
“全部按照大唐律法,在开封城明正典刑,以儆效尤。其同族子孙,五世不得科举,不得从军。另外,编纂《汉奸录》,收录留梦炎等人。”
“还要收录卢绾、中行说、王猛、张宾、梁师都、刘武周、张元、石敬瑭、桑维翰、韩延徽、刘豫、秦桧、刘整、张弘范等人,必要口诛笔伐,令其不堪于史书,传遍天下…”
李洛说到这里,忽然见到韦素给了他一个眼神,李洛随即不再继续说,而是宣布退朝,只留下韦素一人在堂。
“陛下。”韦素见到众人已经退出,这才直接禀奏,“梁师都与刘武周,投靠秃厥,为秃厥作伥,所作所为确实不妥。可却不能定为汉奸啊。”
李洛也明白了,“韦卿之意,是说高祖?”
韦素扑通一声跪下,“臣万万不敢诋毁高祖,伏请陛下明察。只是…只是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结交秃厥,借助秃厥之力争霸,也不是一家两家,此乃权宜之计,也不能过于苛责,所谓能屈能伸者也。陛下昔日,忍辱负重于元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是以,梁师都和刘武周,实不宜定为汉奸。”
李洛点头:“韦卿之言,老成谋国,朕岂能不纳之?善哉。”
韦素叩首:“陛下从谏如流,虚怀如谷,真乃天下之福。臣,万分欢喜。”
李洛觉得韦素提醒的很对,刚才是他大意了,一时没有顾及到。
平心而论,梁师都和刘武周当年死心塌地的投靠秃厥,那是实打实的汉奸之举。可问题是,李洛不能把两人定为汉奸,只能捏着鼻子放过。
因为隋末争霸,投靠秃厥的势力,还有李渊。
虽然李渊和秃厥之间多是虚与委蛇,其实是在利用秃厥,可毕竟也不干净,斑斑青史,这也是抵赖不了事,也说不清楚。
梁师都和刘武周是汉奸,那李渊是什么?难道也是汉奸。
所以,为了李渊,李洛根本不能定梁师都刘武周为汉奸。
韦素继续说道:“陛下,还有那王猛,张宾,虽然为胡人效力,可为了中原百姓,也做了很多事业,保存了汉家元气。其人执政,蔚然可观,以汉法治前秦后赵,苻坚石勒遂从汉俗。若是定此二人为汉奸,则未必有失严苛。”
李洛想了想,也觉得把这两人打成汉奸是有点过了。
而且,王猛张宾在历史上皆有美名,要是也算成汉奸,那汉奸们以王猛自比,反而会冲淡人们对汉奸的反感和厌恶,汉奸罪名,就缺乏杀伤性了。
“好,那就去掉这几人。韦卿,这《汉奸录》就由你负责组织编纂,朕拨你白银十万元,一年之内,付梓印刷,作为学堂读本。”李洛干脆把这个任务交给韦素。
“遵旨!谢陛下!”韦素很是高兴的领命。作为文官,谁不爱编书?
而且这《汉奸录》要收录古今汉奸,作为学堂读本,广为流传,这口诛笔伐之大权,教化人心之伟业,皆在他笔下啊。
李洛把编纂《汉奸录》的差事交给韦素,也是对他良言进谏的奖赏。
“陛下,等到开封事了,是不是就要驾临洛阳了?”韦素问道。迁都洛阳,也是唐廷上下都知道的事。
李洛颔首,“如今元军重兵攻打雍州,吐蕃也趁火打劫攻打益州,恒北也大军压境,大唐可谓四处用兵。朕在开封不能多待,三日后就西去洛阳。洛阳的那个紫微宫,如今怎样了?”
韦素回答:“据地方官回报,紫微宫自金宣宗修建至今已经七十年,也就是蒙元至元三年,忽必烈修葺过一次,作为行宫使用,但忽必烈也就住过一次,所以,宫城也算年久失修了,但仍然勉强可用,虽然没有开封皇宫大,但并没荒废。”
李洛一算,至元三年重新过,到现在也二十多年了。但既然是忽必烈的行宫,那状态应该不算差。
韦素继续道:“只是这紫微宫修建时,金国已经不行了,无力也无心大修西京洛阳。这西京修建的也就太小了些,要说大小,也就和江陵皇宫差不多,早不复先唐盛况了。”
要说洛阳皇宫,自从隋文帝修建,直到北宋末年,共使用了五百多年,是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皇宫。
很多人认为,洛阳皇宫自从后晋石敬瑭迁都开封后,就遭到废弃,其实不是。
后晋迁都开封,可仍然以洛阳为西京。之后的后汉,后周,北宋,也都以洛阳为西京。所以一直到北宋末年,洛阳皇宫仍然存在,并不时得到修葺。
洛阳皇宫存在五百多年后,终于毁于金宋战争的战火,这才被废弃。
可是到了金末,金国北方领土被蒙古占领,宣宗南迁,又将洛阳设为西京,重新修建洛阳皇宫。
这金国日暮途穷之际修建的洛阳皇宫,无论是规模还是华美程度,远远比不上当年的上阳宫了。忽必烈又修了一次,也就只能作为行宫使用。
“陛下,如今长安宫殿已经修了快两年。微臣以为,反正一年多后就能迁都长安,不如不要迁都洛阳,不然到时又要迁都长安,颇多不便啊。”韦素道。
李洛摇摇头,“这河南刚刚恢复,河北河东元军虎视眈眈,贼心不死,要是朝廷仍然在江陵,中原百姓就会人心不稳,朝廷也鞭长莫及。所以,朕必须要坐镇洛阳。”
此时迁都洛阳,一年多后又要迁都长安,这的确很折腾。可要是皇帝不坐镇河南,就难以尽快恢复中原元气,也不利于大唐整合中原民心。
洛阳不但能看住雍州,也能防备河东河北的元军南下。李洛此时坐镇洛阳,既能使得唐廷在正统大义上更占优势,也算是“天子守国门”。
而且,洛阳是隋唐京杭大运河的中心枢纽,往北直通大都,往南直通临安,往西直通关中,水路运输十分便利。
韦素汗颜道:“是臣愚钝了,诚如陛下所言,迁都洛阳才是上策,利大于弊。那么,等到益州,雍州,恒北战局转危为安,就可迁都洛阳。眼下,陛下可驻跸洛阳,江陵朝廷和皇后太子,倒是可以缓一缓。”
李洛颔首,“那朕就不回江陵了。三日后直接去洛阳,天子守国门!”
天子守国门?
韦素一愣,随即立刻说道:“好个天子守国门!陛下之心,昭昭日月,浩浩天风,千古圣王,莫能先也!”
他可是从来没听过,天子守国门这句话。李洛这句话,更是让他对圣天子之心,高山仰止。
当然,聪明如韦素,是不会宣扬这句话的。因为迁都洛阳只是在暂时防御蒙元稳定中原的权宜之计,真正的国都是长安,长安可不是“国门”。
要是宣扬出去,那陛下将来就尴尬了。
“韦卿拟旨吧。”李洛一指案上的文房四宝,“以洛阳为东都,位在南京、中京、海京之上!设置洛阳京兆府,京兆尹为正三品,等同长安京兆尹!”
南京、海京的官长叫留守。而洛阳的官长叫京兆尹,显然洛阳更重要。事实上,留守之权比京兆尹更重,可京兆尹代表洛阳是等同长安的存在。
这么干,很明显是出于政治目的和文化目的。
因为洛阳在华夏中的地位,实在太过于重要了。从文化的角度看,更甚于长安,天下无出其右。
华夏的腹心在中原,而中原的腹心就在洛阳。东都洛阳的存在,并不是现实和军事的考量,而主要是凸显中原在大华夏中的本位地位。
长安和洛阳是双子两京,一东一西,相辅相成。两京交相辉映,如一架双轮马车,能够辐射周围整个古九州,也就是大中原的范围。
历史证明,无论南方经济如何发达,华夏的首都始终应该在北方。
韦素笔走龙蛇的拟旨之后,拱手问道:“陛下恢复洛阳为东都,那是不是要重新洛阳宫殿?”
李洛摇头,“洛阳宫殿如今就不修了。等到彻底驱除鞑虏,天下一统,再修建不迟。这洛阳皇宫不修则已,一动就是大工程,非几十万劳工不可。大唐眼下,实在不能再修东都洛阳了。”
韦素松了口气,“陛下圣明,圣天子之仁,泽被天下。如陛下这般爱惜民力者,非天降圣人,无意至此也。据说,开封城北的黄河之水,越来越清了。洛水也更清了,这就是陛下的德行所致啊。”
李洛肃然道:“百姓唯艰,物力宝贵,人主牧臣,皆要慎之,不可不察也。”
韦素拱手长揖:“陛下教诲,臣铭记不忘。为官者,亦当念兹在兹,纵不为良牧,也必为百姓父母。我大唐以道治天下,官守臣道,便是忠君爱民。”
李洛点头:“善哉。然,人心善变,水势下流。这道由谁来矫正监督,不是靠人,也不是靠法,这都是靠不住的。能依靠的,只有利。古人耻于谈利,可行事准则却以利为先。”
“因势利导,关键就在一个利字。武士恪守武道,官员恪守臣道,百姓恪守人道,匠师恪守匠道,为的什么?倘若不守其道的收益,而谨守其道的吃亏,那么还有谁恪守其道?”
“这就是用好一个利字。朝廷教化臣民,礼教约束人心,道家倡导信仰,说来说去就在干同样一件事:让恪守其道者获利,不收其道者失利。这,才是真正的公正,真正的清明。”
韦素大有所悟,喟然道:“臣懂了。取失道者之利,补受道者之利。则朝廷并无多少支出,而能约束臣民各守其道。则吏治清明,正气充沛。”
李洛所说的,其实就是利用利益,来促使全民监督,相互监督,使得好人难以被掩盖,恶人难以逍遥。
这是给了基层监督之权。行使监督权的动力,便是利益。
想发财么?想扬名立万么?想升官么?你可以专门发人之奸。
唐国各地出现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叛道侦缉社。
这种类似于后世私人侦探的机构,其实是特察局在崔秀宁的授意下引导民间成立的。
这些侦缉社,除了接民间案子,还要接受警堂和特察局委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财源,就是侦缉民间和官场的违法叛道事件。
这些人像猎狗一样,到处寻找别人的违法叛道之事。一旦发现后举报查实,就是丰厚的奖励。违法叛道者有钱,奖励就来源于叛道者的家财。叛道者穷,他们的奖励就少。叛道者一无所有,那他们就减税。
很明显,这些民间侦探为了利益,可谓不遗余力。他们其实也是特察局的外围人员,受到特察局监管控制。
这当然无法彻底避免违法失道,可却能在一定范围内约束人心。等到这个风气成了气候,百姓固然不愿意行贿,官员也不愿意受贿,因为代价太大,也很容易暴露。
君臣两人谈论一些以利正道的话题,又指出儒家以德正道的不切实际,就谈到了孔家。
“陛下,伪宋之前推行均田令,杀了很多豪族,做派令人发指,完全就是杀人抢劫。可是曲阜孔家,却不但毫发未损,而且还兼并了其他豪族的土地,倒是更加豪富了。如今曲阜已经在我大唐治下,伪宋封的衍圣公孔洙也下狱了,那曲阜孔氏该如何处置?”
此事,李洛早就思量过了。不过,他还是想听听韦素怎么说。
“韦卿说说,这曲阜孔氏该如何处置呢?”李洛大有深意的问道。
韦素心中一突,他很怕回答这个问题啊。
他是读书人,也是孔圣门徒,当然希望孔家继续保留,衍圣公继续保留。
可是他也很清楚,大唐以道为国家,纳儒为道,儒家学说固然不会被大唐抛弃,可绝对不会有“儒术独尊”的地位了。
如今的大唐,是“以道为尊”。而且,也不是当初那个道教了。这是一个容纳了百家学说的新道家,儒家变成其中的一部分了。
“陛下。”韦素硬着头皮说道,“臣以为,大唐虽然不以儒术治国教化,可是,可是这孔孟二圣…”
说到这里,韦素呐呐不敢言。
李洛笑道:“这至圣文宫,难道祭祀的不是孔孟二圣么?”皇帝的意思很明白,既然有至圣文宫,祭祀的也是孔孟,而且到处都有至圣文宫,为何还要多此一举的保留孔氏的荣华富贵?
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孔孟再贤达,也不是他们后世子孙永享富贵的理由。
“是。陛下所言极是。”韦素蘧然醒悟,“孔家失节多次,安能再为士林典范?若不废黜,这士林之心,就难以肃正。”
李洛很满意韦素的态度,要是韦素还要为孔家说好话,那他以后就不会再看重韦素了。
要知道,韦素可是他准备的宰相之才。
为何后世的读书人,那么容易变节?尤其是蒙元和明清之际,自命清高的读书人,往往连青楼女子都不如,元来降元,清来降清。
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连衍圣公都带头投降,我等为何不能投降呢?
用大唐政治术语说,就是叛道而没有失利,这可不行。
既然叛道,那么就一定要失去利益,付出代价。
有罪必罚,才能正人心。不然,就是令人理直气壮,有峙无恐的犯罪。
“孔家侵占的田地要抄没,衍圣公爵位,那是不要想了。大唐会永远祭祀孔孟,但不会再养着他们。这是他们的代价。除非,他们能说服朕,改变朕的主意。”李洛冷笑着说道。
韦素想了想,坦然说道:“陛下之举,确实是洗刷人心,大利于士林风气。只是,微臣以为,废黜孔氏即可,可这孔洙,却还是不杀的好。等到法堂判处孔洙死刑,陛下可用孔圣之后为名,免其一死,废为庶民。”
杀了衍圣公,韦素担心陛下为激怒天下士子。他这话不是为孔家,而是为李洛。
尤其是中原和河北河东的读书人,还是很认衍圣公的。
以汉奸之名杀掉衍圣公,只是一件小事。可会令皇帝的名声受损。要知道,大唐推行学堂教育不久,如今天下的读书人,九成还是儒家门徒。
李洛想了想,决定还是采纳韦素的意见,“那就先叛其死刑,到时再赦免死罪。诛杀其心,也就是了。”
这倒不是李洛妇人之仁。而是从政治的角度看,这个法子更有好处,性价比更高。
废其爵,抄其家,留其命,诛其心。惩罚完全足够了。不但给了孔子面子,也给了儒家的面子。又达到了目的,警醒了世人。
要是杀了,那天下士子可能还会同情孔洙,觉得皇帝做的太过分。
他们有笔,可是会写的。总不能大搞文字狱镇压吧?
作为一个已经老练的政治家,李洛当然不会搞一刀切的事,这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
很多事,没有那么简单。
PS:孔洙杀不杀,我想了很久。为此,我还征求了别人的意见。意见都是,杀人有些过分了,毕竟衍圣公的身份太敏感。历史上,没有人杀过孔家家主。大家可能有不同意见,不过也只能这么写了。蟹蟹支持。晚安各位。
李洛的脸色冷下来。
他讨厌汉奸这种动物。
“全部按照大唐律法,在开封城明正典刑,以儆效尤。其同族子孙,五世不得科举,不得从军。另外,编纂《汉奸录》,收录留梦炎等人。”
“还要收录卢绾、中行说、王猛、张宾、梁师都、刘武周、张元、石敬瑭、桑维翰、韩延徽、刘豫、秦桧、刘整、张弘范等人,必要口诛笔伐,令其不堪于史书,传遍天下…”
李洛说到这里,忽然见到韦素给了他一个眼神,李洛随即不再继续说,而是宣布退朝,只留下韦素一人在堂。
“陛下。”韦素见到众人已经退出,这才直接禀奏,“梁师都与刘武周,投靠秃厥,为秃厥作伥,所作所为确实不妥。可却不能定为汉奸啊。”
李洛也明白了,“韦卿之意,是说高祖?”
韦素扑通一声跪下,“臣万万不敢诋毁高祖,伏请陛下明察。只是…只是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结交秃厥,借助秃厥之力争霸,也不是一家两家,此乃权宜之计,也不能过于苛责,所谓能屈能伸者也。陛下昔日,忍辱负重于元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是以,梁师都和刘武周,实不宜定为汉奸。”
李洛点头:“韦卿之言,老成谋国,朕岂能不纳之?善哉。”
韦素叩首:“陛下从谏如流,虚怀如谷,真乃天下之福。臣,万分欢喜。”
李洛觉得韦素提醒的很对,刚才是他大意了,一时没有顾及到。
平心而论,梁师都和刘武周当年死心塌地的投靠秃厥,那是实打实的汉奸之举。可问题是,李洛不能把两人定为汉奸,只能捏着鼻子放过。
因为隋末争霸,投靠秃厥的势力,还有李渊。
虽然李渊和秃厥之间多是虚与委蛇,其实是在利用秃厥,可毕竟也不干净,斑斑青史,这也是抵赖不了事,也说不清楚。
梁师都和刘武周是汉奸,那李渊是什么?难道也是汉奸。
所以,为了李渊,李洛根本不能定梁师都刘武周为汉奸。
韦素继续说道:“陛下,还有那王猛,张宾,虽然为胡人效力,可为了中原百姓,也做了很多事业,保存了汉家元气。其人执政,蔚然可观,以汉法治前秦后赵,苻坚石勒遂从汉俗。若是定此二人为汉奸,则未必有失严苛。”
李洛想了想,也觉得把这两人打成汉奸是有点过了。
而且,王猛张宾在历史上皆有美名,要是也算成汉奸,那汉奸们以王猛自比,反而会冲淡人们对汉奸的反感和厌恶,汉奸罪名,就缺乏杀伤性了。
“好,那就去掉这几人。韦卿,这《汉奸录》就由你负责组织编纂,朕拨你白银十万元,一年之内,付梓印刷,作为学堂读本。”李洛干脆把这个任务交给韦素。
“遵旨!谢陛下!”韦素很是高兴的领命。作为文官,谁不爱编书?
而且这《汉奸录》要收录古今汉奸,作为学堂读本,广为流传,这口诛笔伐之大权,教化人心之伟业,皆在他笔下啊。
李洛把编纂《汉奸录》的差事交给韦素,也是对他良言进谏的奖赏。
“陛下,等到开封事了,是不是就要驾临洛阳了?”韦素问道。迁都洛阳,也是唐廷上下都知道的事。
李洛颔首,“如今元军重兵攻打雍州,吐蕃也趁火打劫攻打益州,恒北也大军压境,大唐可谓四处用兵。朕在开封不能多待,三日后就西去洛阳。洛阳的那个紫微宫,如今怎样了?”
韦素回答:“据地方官回报,紫微宫自金宣宗修建至今已经七十年,也就是蒙元至元三年,忽必烈修葺过一次,作为行宫使用,但忽必烈也就住过一次,所以,宫城也算年久失修了,但仍然勉强可用,虽然没有开封皇宫大,但并没荒废。”
李洛一算,至元三年重新过,到现在也二十多年了。但既然是忽必烈的行宫,那状态应该不算差。
韦素继续道:“只是这紫微宫修建时,金国已经不行了,无力也无心大修西京洛阳。这西京修建的也就太小了些,要说大小,也就和江陵皇宫差不多,早不复先唐盛况了。”
要说洛阳皇宫,自从隋文帝修建,直到北宋末年,共使用了五百多年,是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皇宫。
很多人认为,洛阳皇宫自从后晋石敬瑭迁都开封后,就遭到废弃,其实不是。
后晋迁都开封,可仍然以洛阳为西京。之后的后汉,后周,北宋,也都以洛阳为西京。所以一直到北宋末年,洛阳皇宫仍然存在,并不时得到修葺。
洛阳皇宫存在五百多年后,终于毁于金宋战争的战火,这才被废弃。
可是到了金末,金国北方领土被蒙古占领,宣宗南迁,又将洛阳设为西京,重新修建洛阳皇宫。
这金国日暮途穷之际修建的洛阳皇宫,无论是规模还是华美程度,远远比不上当年的上阳宫了。忽必烈又修了一次,也就只能作为行宫使用。
“陛下,如今长安宫殿已经修了快两年。微臣以为,反正一年多后就能迁都长安,不如不要迁都洛阳,不然到时又要迁都长安,颇多不便啊。”韦素道。
李洛摇摇头,“这河南刚刚恢复,河北河东元军虎视眈眈,贼心不死,要是朝廷仍然在江陵,中原百姓就会人心不稳,朝廷也鞭长莫及。所以,朕必须要坐镇洛阳。”
此时迁都洛阳,一年多后又要迁都长安,这的确很折腾。可要是皇帝不坐镇河南,就难以尽快恢复中原元气,也不利于大唐整合中原民心。
洛阳不但能看住雍州,也能防备河东河北的元军南下。李洛此时坐镇洛阳,既能使得唐廷在正统大义上更占优势,也算是“天子守国门”。
而且,洛阳是隋唐京杭大运河的中心枢纽,往北直通大都,往南直通临安,往西直通关中,水路运输十分便利。
韦素汗颜道:“是臣愚钝了,诚如陛下所言,迁都洛阳才是上策,利大于弊。那么,等到益州,雍州,恒北战局转危为安,就可迁都洛阳。眼下,陛下可驻跸洛阳,江陵朝廷和皇后太子,倒是可以缓一缓。”
李洛颔首,“那朕就不回江陵了。三日后直接去洛阳,天子守国门!”
天子守国门?
韦素一愣,随即立刻说道:“好个天子守国门!陛下之心,昭昭日月,浩浩天风,千古圣王,莫能先也!”
他可是从来没听过,天子守国门这句话。李洛这句话,更是让他对圣天子之心,高山仰止。
当然,聪明如韦素,是不会宣扬这句话的。因为迁都洛阳只是在暂时防御蒙元稳定中原的权宜之计,真正的国都是长安,长安可不是“国门”。
要是宣扬出去,那陛下将来就尴尬了。
“韦卿拟旨吧。”李洛一指案上的文房四宝,“以洛阳为东都,位在南京、中京、海京之上!设置洛阳京兆府,京兆尹为正三品,等同长安京兆尹!”
南京、海京的官长叫留守。而洛阳的官长叫京兆尹,显然洛阳更重要。事实上,留守之权比京兆尹更重,可京兆尹代表洛阳是等同长安的存在。
这么干,很明显是出于政治目的和文化目的。
因为洛阳在华夏中的地位,实在太过于重要了。从文化的角度看,更甚于长安,天下无出其右。
华夏的腹心在中原,而中原的腹心就在洛阳。东都洛阳的存在,并不是现实和军事的考量,而主要是凸显中原在大华夏中的本位地位。
长安和洛阳是双子两京,一东一西,相辅相成。两京交相辉映,如一架双轮马车,能够辐射周围整个古九州,也就是大中原的范围。
历史证明,无论南方经济如何发达,华夏的首都始终应该在北方。
韦素笔走龙蛇的拟旨之后,拱手问道:“陛下恢复洛阳为东都,那是不是要重新洛阳宫殿?”
李洛摇头,“洛阳宫殿如今就不修了。等到彻底驱除鞑虏,天下一统,再修建不迟。这洛阳皇宫不修则已,一动就是大工程,非几十万劳工不可。大唐眼下,实在不能再修东都洛阳了。”
韦素松了口气,“陛下圣明,圣天子之仁,泽被天下。如陛下这般爱惜民力者,非天降圣人,无意至此也。据说,开封城北的黄河之水,越来越清了。洛水也更清了,这就是陛下的德行所致啊。”
李洛肃然道:“百姓唯艰,物力宝贵,人主牧臣,皆要慎之,不可不察也。”
韦素拱手长揖:“陛下教诲,臣铭记不忘。为官者,亦当念兹在兹,纵不为良牧,也必为百姓父母。我大唐以道治天下,官守臣道,便是忠君爱民。”
李洛点头:“善哉。然,人心善变,水势下流。这道由谁来矫正监督,不是靠人,也不是靠法,这都是靠不住的。能依靠的,只有利。古人耻于谈利,可行事准则却以利为先。”
“因势利导,关键就在一个利字。武士恪守武道,官员恪守臣道,百姓恪守人道,匠师恪守匠道,为的什么?倘若不守其道的收益,而谨守其道的吃亏,那么还有谁恪守其道?”
“这就是用好一个利字。朝廷教化臣民,礼教约束人心,道家倡导信仰,说来说去就在干同样一件事:让恪守其道者获利,不收其道者失利。这,才是真正的公正,真正的清明。”
韦素大有所悟,喟然道:“臣懂了。取失道者之利,补受道者之利。则朝廷并无多少支出,而能约束臣民各守其道。则吏治清明,正气充沛。”
李洛所说的,其实就是利用利益,来促使全民监督,相互监督,使得好人难以被掩盖,恶人难以逍遥。
这是给了基层监督之权。行使监督权的动力,便是利益。
想发财么?想扬名立万么?想升官么?你可以专门发人之奸。
唐国各地出现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叛道侦缉社。
这种类似于后世私人侦探的机构,其实是特察局在崔秀宁的授意下引导民间成立的。
这些侦缉社,除了接民间案子,还要接受警堂和特察局委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财源,就是侦缉民间和官场的违法叛道事件。
这些人像猎狗一样,到处寻找别人的违法叛道之事。一旦发现后举报查实,就是丰厚的奖励。违法叛道者有钱,奖励就来源于叛道者的家财。叛道者穷,他们的奖励就少。叛道者一无所有,那他们就减税。
很明显,这些民间侦探为了利益,可谓不遗余力。他们其实也是特察局的外围人员,受到特察局监管控制。
这当然无法彻底避免违法失道,可却能在一定范围内约束人心。等到这个风气成了气候,百姓固然不愿意行贿,官员也不愿意受贿,因为代价太大,也很容易暴露。
君臣两人谈论一些以利正道的话题,又指出儒家以德正道的不切实际,就谈到了孔家。
“陛下,伪宋之前推行均田令,杀了很多豪族,做派令人发指,完全就是杀人抢劫。可是曲阜孔家,却不但毫发未损,而且还兼并了其他豪族的土地,倒是更加豪富了。如今曲阜已经在我大唐治下,伪宋封的衍圣公孔洙也下狱了,那曲阜孔氏该如何处置?”
此事,李洛早就思量过了。不过,他还是想听听韦素怎么说。
“韦卿说说,这曲阜孔氏该如何处置呢?”李洛大有深意的问道。
韦素心中一突,他很怕回答这个问题啊。
他是读书人,也是孔圣门徒,当然希望孔家继续保留,衍圣公继续保留。
可是他也很清楚,大唐以道为国家,纳儒为道,儒家学说固然不会被大唐抛弃,可绝对不会有“儒术独尊”的地位了。
如今的大唐,是“以道为尊”。而且,也不是当初那个道教了。这是一个容纳了百家学说的新道家,儒家变成其中的一部分了。
“陛下。”韦素硬着头皮说道,“臣以为,大唐虽然不以儒术治国教化,可是,可是这孔孟二圣…”
说到这里,韦素呐呐不敢言。
李洛笑道:“这至圣文宫,难道祭祀的不是孔孟二圣么?”皇帝的意思很明白,既然有至圣文宫,祭祀的也是孔孟,而且到处都有至圣文宫,为何还要多此一举的保留孔氏的荣华富贵?
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孔孟再贤达,也不是他们后世子孙永享富贵的理由。
“是。陛下所言极是。”韦素蘧然醒悟,“孔家失节多次,安能再为士林典范?若不废黜,这士林之心,就难以肃正。”
李洛很满意韦素的态度,要是韦素还要为孔家说好话,那他以后就不会再看重韦素了。
要知道,韦素可是他准备的宰相之才。
为何后世的读书人,那么容易变节?尤其是蒙元和明清之际,自命清高的读书人,往往连青楼女子都不如,元来降元,清来降清。
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连衍圣公都带头投降,我等为何不能投降呢?
用大唐政治术语说,就是叛道而没有失利,这可不行。
既然叛道,那么就一定要失去利益,付出代价。
有罪必罚,才能正人心。不然,就是令人理直气壮,有峙无恐的犯罪。
“孔家侵占的田地要抄没,衍圣公爵位,那是不要想了。大唐会永远祭祀孔孟,但不会再养着他们。这是他们的代价。除非,他们能说服朕,改变朕的主意。”李洛冷笑着说道。
韦素想了想,坦然说道:“陛下之举,确实是洗刷人心,大利于士林风气。只是,微臣以为,废黜孔氏即可,可这孔洙,却还是不杀的好。等到法堂判处孔洙死刑,陛下可用孔圣之后为名,免其一死,废为庶民。”
杀了衍圣公,韦素担心陛下为激怒天下士子。他这话不是为孔家,而是为李洛。
尤其是中原和河北河东的读书人,还是很认衍圣公的。
以汉奸之名杀掉衍圣公,只是一件小事。可会令皇帝的名声受损。要知道,大唐推行学堂教育不久,如今天下的读书人,九成还是儒家门徒。
李洛想了想,决定还是采纳韦素的意见,“那就先叛其死刑,到时再赦免死罪。诛杀其心,也就是了。”
这倒不是李洛妇人之仁。而是从政治的角度看,这个法子更有好处,性价比更高。
废其爵,抄其家,留其命,诛其心。惩罚完全足够了。不但给了孔子面子,也给了儒家的面子。又达到了目的,警醒了世人。
要是杀了,那天下士子可能还会同情孔洙,觉得皇帝做的太过分。
他们有笔,可是会写的。总不能大搞文字狱镇压吧?
作为一个已经老练的政治家,李洛当然不会搞一刀切的事,这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
很多事,没有那么简单。
PS:孔洙杀不杀,我想了很久。为此,我还征求了别人的意见。意见都是,杀人有些过分了,毕竟衍圣公的身份太敏感。历史上,没有人杀过孔家家主。大家可能有不同意见,不过也只能这么写了。蟹蟹支持。晚安各位。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葬元最新章节 http://www.81ht.com/read/177286.html ,欢迎收藏!求小说网,有求必应!